线锯椎板、棘突纵割法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2017-05-1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 朱庆三 顾锐 孙翊夫    点击量:3633 我要说

研究背景:

80年代以前,对颈椎管狭窄症等治疗多采用传统的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术,术后易致颈椎不稳,特别是对已有椎间退变的颈椎疾病患者,同时椎管后方失去原有骨性保护结构以及瘢疤组织形成对脊髓粘连压迫,影响术后近、远期疗效。

1982年,日本东京大学黑川高秀(Kurokawa)教授报道了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法式开门椎板成形术,French door-open laminoplasty ),此术式在日文文献中多命名为“脊柱管扩大术”,在我国学者多数建议统一命名为“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英文译为(double door laminoplasy)。此后,国内引进了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颈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椎管扩大的主要方法有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成形术。单开门虽然操作简单,但有再关门现象,甚至有门轴部骨折、神经损伤情况发生,而且对颈椎后部结构破坏较大。双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后部结构破坏相对较小,扩大的椎管符合颈椎解剖特点,不易出现后突畸形和再关门;术后椎管重建完整对称,棘突间的植骨块可防止椎板再关门造成椎管再狭窄;以骨组织覆盖了大片硬膜,并可避免瘢痕等向椎管内长入或压迫脊髓。虽然相比术前,术后的脊柱过屈过伸侧位片上显示出脊柱活动度受到了部分限制,但它仍然是一种脊柱非融合技术。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如下:①颈椎管狭窄症,狭窄在3个节段以上;②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③多节段颈椎病变,如颈椎病间盘突出累及3个椎节以上;④某些颈椎疾患经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术后仍有来于后方的压迫;⑤颈椎黄韧带骨化症、颈椎过伸性脊髓损伤等。

多年来,我院广泛应用此手术并予以改良,用于治疗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颈间盘突出前路手术困难者、颈髓肿瘤切除。同时亦广泛应用于颈椎过伸性颈脊髓损伤


图1 后路减压手术的演进历史


图2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术中采用的专利骨块其型号、角度及大小是朱庆三教授的专利

材质是同种异体骨材料


图3 双开门的术中效果


图4 术前、术后CT显示的椎管开大效果对比


图5 线锯材料展示以及术中所用导管

术式及手术方法简介:


术前准备与麻醉:术前常规禁食水,全身麻醉

俯卧位,四肢和头部分别固定,防止术中晃动损伤脊髓


显露方法及导丝进入位置

此处加入手术视频(请用那个显示器框作图)

视频链接:http://api.orthonline.com.cn/video/share?objid=4287

讨论:

自1999年起,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学组开始广泛应用黑川法进行手术,共医治1700余例患者,治疗包括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颈间盘突出症以及无骨折脱位型的颈椎过伸性损伤。早期我们使用磨钻和摆锯作为开门工具,曾经出现硬膜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

现今,科室部分教授采用线锯纵割法,对比使用磨钻和摆锯作为开门工具,该法优点在于:

①操作相对安全,术中利用线锯处理椎板棘突时,操作过程中的线锯逐渐远离脊髓,而利用磨钻和摆锯处理时,工具会逐渐贴近脊髓,易造成硬膜损伤、脑脊液漏,甚至脊髓损伤。

②本术式仅在椎板及棘突中央锯开,线锯直径为0.5-0.6cm,保留了椎板和棘突间的骨质, 也保持了颈椎的后方解剖结构,而使用磨钻和摆锯操作时,易造成棘突及椎板的骨质磨损丢失,即“cutting lose”,造成医源性的“开门”,棘突和椎板骨折。

大部分病例线锯可一次性成功锯开四到五个椎板节段,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对于椎管极度狭窄或椎管内有粘连的病例,我们以两个椎板棘突为一组,分次锯开。然而,依据弓弦效应(脊髓受到前方压迫时后移成弓弦状),本技术不适用于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同时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也不适合应用于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

病历资料:

男性患者,诊断为“发育性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行C3-6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