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2019-11-25 文章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点击量:3559   我要说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20149月第34卷第 9

Chin J Orthop, September 2014, Vol. 34, No. 9

作者:马信龙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发育、退变)和外源性因素(应力、营养、劳损、外伤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其分类大多也是基于影像学上的突出部位和形态。但临床症状的性质和轻重并不完全取决于突出形态,还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不应拘泥于影像学分型,而要考虑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历来都存在较多争议。比较常用的有 MacNab分类、Spengler分类、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国际腰椎研究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umbar Spine, ISSLS)分类等。MacNab分类分为突出(protrusion)和疝出(herniation),前者包括局限和广泛型,后者包括脱出、破裂脱垂和游离型[1]。Spengler分类分为突出(protruded)、脱出(extruded)和游离(sequestered)[2]。 AAOS &ISSLS 分类分为退变(degeneration)、膨出(bulge)、突出(protrusion)和脱出(extrusion),后者又分为韧带下型(subligamentous)、经韧带型(transligamentous)和游离型(sequestrution)[3]。这种分类将疝出作为统称,与 MacNab 分类的疝出相矛盾。国内周秉文等[4]则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突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表 1)。因此,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仍较为混乱。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大体病理、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病变周围组织也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其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方法因不同的病理变化而有所差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以往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学分型,分为损伤疝出型、退变突出型、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囊肿四型[5-11],并建议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进行临床评估,包括手术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