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对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

2019-12-17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点击量:142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作者:史本龙,邱勇

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Chiari malformation-associated scoliosis, CM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源性脊柱畸形。既往研究发现Chiari畸形患者中脊柱侧凸的发生率约为15%-50%,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中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发生率约为2.9%-33.3%,而CMS患者中脊髓空洞发生率约为33.3%-88%。

近年来,有关CMS患者的(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IOM)研究多集中在Chiari畸形本身对监测的影响上。Cheng等提出伴异常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的AIS患者中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发生率为33.3%;Chau等则报道AIS患者中侧凸大于40°患者的SEP潜伏期延长和不对称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侧凸小于40°的患者,且侧凸大于40°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发生率约为27.3%,亦显著高于侧凸小于40°患者。然而有关脊髓空洞对CMS患者IOM的影响目前仍不甚明确。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邱勇教授团队曾回顾性分析了73例行脊柱矫形手术的CM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IOM监测资料,其中男34例、女39例,平均年龄20.6±8.9岁,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70.3±24.5°。73例CMS患者中单纯CMS患者15例(20.5%),CMS合并脊髓空洞患者58例(79.5%),其中合并脊髓空洞的CMS患者行脊柱矫形手术前8-12个月均已行枕大孔减压术。

最终,73例患者中71例(97.3%)患者术中成功获得SEP监测基线,73例(100%)患者成功获得MEP监测基线。伴脊髓空洞组共16例(28.1%)患者有异常SEP,不伴脊髓空洞组共5例(35.7%)患者有异常SEP(p=0.745)。独立样本t检验示伴脊髓空洞的CMS患者中SEP的P37潜伏期(P=0.417)、 N50潜伏期(P=0.074)、波幅(P=0.057)在凹凸侧之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MEP的潜伏期(P=0.315)及波幅(P=0.085)在凹凸侧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表1)。


另外,伴脊髓空洞组主弯Cobb角平均为73.1±26.0°,不伴脊髓空洞组平均为59.5±14.0°(P=0.009);伴脊髓空洞组SEP波幅平均为2.4±1.4µV,不伴脊髓空洞组平均为3.8±2.3µV(P=0.003),而两组之间年龄、身高、SEP潜伏期、MEP潜伏期及波幅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2)。


Morioka等分析了11例颈髓空洞患者22侧上肢正中神经SEP监测结果,发现其中7例患者共9侧肢体的SEP监测异常,因此作者认为异常的SEP高度提示患者有脊髓空洞。Moncho等回顾性探讨了50例Chiari畸形患者的SEP监测结果,发现胫后神经SEP异常率约为42%,正中神经SEP异常率约为34%,其结论为Chiari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异常SEP发生率。

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伴与不伴脊髓空洞的CMS患者IOM监测的差异性,结果发现伴脊髓空洞组的CMS患者主弯Cobb角显著升高、SEP波幅显著降低。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伴脊髓空洞的CMS患者具有较高的侧凸进展风险和进展速率,且脊髓空洞对CMS患者SEP的损害主要表现在波幅的降低上,这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

史本龙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治医师,2014-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所撰写论文先后在SRS、IMAST、EUROSPINE等国际性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承担课题共三项,参编参译专著5部。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神经电生理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康复学组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康复学组委员。

朱泽章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骨科行政副主任,南京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会员,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全球教程委员会委员,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中国部理事,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骨科基础学会常务委员,国际脊柱学会(AOSpine)中国理事会Research Officer。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畸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显微神经、脊柱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第一届骨科分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担任《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副主编,美国脊柱侧凸协会官方杂志《Spine Deformity》编委,《Annals of joint》编委,《Spine》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华骨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等。

全国首届十佳中青年骨科医师,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最美创新创业人物,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突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创新与转化奖一等奖”,“《中华外科杂志》青年骨科学者奖一等奖”等荣誉。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 Bone Joint Surg Am等杂志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著作200余篇,其中SCI论文98篇(单篇影响因子>5分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12),参编参译专著17部,其中主译5部,副主编2部,拥有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奖励20多项,包括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年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1),2016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排名第1),201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012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排名第1)。目前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依托课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等科研课题12项。所撰写论文先后在加拿大、捷克、美国、日本、比利时、英国、奥地利、意大利、马来西亚、德国、西班牙、南非、芬兰等国举行的国际性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上交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