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辉团队在JBJS连发三篇论文分享疫情时期骨科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2020-06-10   作者:武汉协和医院 熊元 点击量:2936 我要说

2020年06月0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称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刘国辉团队在骨科国际排名第一的Top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下称JBJS)发表了题为“Orthopaedic Guidelines for the COVID-19 Post-Outbreak Period: Experience from Wuha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研究成果。

截至2020年06月09日16时,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7,103,212例,死亡406.668例(数据来源人民日报)。目前,随着国内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疫情逐步好转,这些国家及地区已步入后疫情时期。然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对于保护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仍然至关重要。

身处国内疫情爆发的中心地带,武汉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主动承担起抗击疫情的重任,为遏制疫情的蔓延提供了强大的医疗保障。自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刘国辉教授团队作为抗疫工作中的一份子,积极履行抗击疫情的使命,始终坚守在创伤骨科的第一线。其团队在疫情爆发初期系统总结了新冠肺炎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成果于2020年04月03日,以“Characteristics and Early Prognosis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Fracture Patients”为题在骨科国际排名第一的Top期刊JBJS(中科院分区 1区)以论文形式发表。该研究共收集了从2020年01月01日至2020年02月27日期间的10例新冠肺炎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此论文也是全球首篇以论著的形式报道了骨折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疫情期间,刘国辉教授团队接诊了大量创伤骨科患者,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遵循医院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创伤骨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的创伤骨科患者诊断和治疗流程,并于2020年05月09日再次以题为“COVID-19 Orthopedic Safe Care toolse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COVID-19”的论文,将研究结果刊登在骨科国际排名第一的Top期刊JBJS上。本篇论文详细介绍了疫情下创伤骨科患者的救治流程,为国内外广大骨科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防护经验。

2020年4月8日零点武汉解除封城,这意味着全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随着武汉协和医院医疗秩序的逐步恢复,刘国辉教授团队也积极关注后疫情时期骨科患者的诊治策略。在遵循医院防控工作和接诊大量骨科患者的基础上,该团队制定了后疫情时期骨科患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流程。相关成果于2020年06月09日以题为“Orthopaedic Guidelines for the COVID-19 Post-Outbreak Period: Experience from Wuha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的论文形式发表在JBJS上,这也是刘国辉教授团队疫情期间第三次在骨科国际排名第一的Top期刊JBJS上发表团队研究成果。此篇论文详细介绍了后疫情时期骨科患者的救治流程,指出后疫情时期的防护工作仍然必不可少。这一成果由JBJS快速评审和发表,刊登在JBJS出版网站的首页,并在全球骨科同行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在后疫情时期,对于医务工作者如何在门诊收治患者、病房管理患者以及如何为患者开展手术这三个核心问题,本文提供了详细的防护策略。在进行门诊的医疗活动时,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的二级防护措施,所有门诊患者均需进行血常规检测、肺部CT检测以及体温检测。

门诊筛查合格后需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在入院前需前往临时病房再次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阴性者方可收入骨科病房。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骨科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需再次进行2次快速核酸和抗体检测以及肺部CT检查,2次核酸结果均为阴性且肺部CT检查正常的患者方可进入手术室。

手术过程中,所有的医疗物资均应提前放置于手术间,术中严格限制参与手术的人员以及人员的流动,医务人员均采取标准的二级防护措施。在执行气管插管时,麻醉医师可佩戴正压通气头罩。术后,患者将进入单独的隔离观察间进行术后观察治疗,并在此期间进行快速核酸和抗体检测以及肺部CT检查,若上述检测结果皆为阴性,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转回骨科病房继续治疗。

图1 刘国辉教授向国内外骨科同道展示后疫情时期骨科门诊医生的防护标准

图2. 后疫情时期骨科患者的就诊流程

图3. 后疫情时期骨科手术患者的操作流程

刘国辉教授以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卫计委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科技基金项目12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为三篇论文唯一第一作者、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课题组成员周武博士、米博斌博士、熊元博士、陈朗硕士分别为三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刘国辉教授作为主要通讯作者,参与并指导了三篇论文的设计和写作。刘国辉教授团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本团队将继续坚守在创伤骨科的岗位上,与所有医护人员共同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Yuan Xiong, Lang Chen, Ze Lin, Adriana C. Panayi, Bobin Mi, Guohui Liu. Orthopaedic Guidelines for the COVID-19 Post-Outbreak Period: Experience from Wuha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20.

主要作者简介:

刘国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医院副主任、创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刘国辉教授以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卫计委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科技基金项目12项。在国内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担任《中华创伤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编委。担任国际知名期刊《Small》《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 Therapy》《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Aging》《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等杂志的审稿专家,主编、副主编大型骨科专著4部,以第一申报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级、三等奖各一项,申报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

周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士,主治医师,师从杨述华教授。

致力于骨不连、骨性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等骨关节退变和骨代谢性疾病的防治和转化研究。主持湖北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和共通讯作者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Aging、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权威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9篇,总影响影子20余分,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米博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士,住院医师,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及访问学者,师从刘国辉教授及Dennis Pau Origll教授。

主要从事多发性骨折、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和转化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以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在Small、Carbohydrate Polymer,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JBJ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80余分,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3项。

熊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师从刘国辉教授。

主要从事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多发伤患者骨折愈合的研究、外泌体的研究和应用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等。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Small、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JBJ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FASEB J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总影响因子50余分,以第一作者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著2 篇,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3项。

附JBJS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