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3例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11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53例患者应用穴位注射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应用穴位注射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充分发挥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有效治疗颈椎病。

【关键词】  穴位注射;运动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退变及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而引起的症候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其中较复杂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颈性头晕,颈部做旋转或屈伸活动时可引起或加重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临床治疗比较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和运动疗法治疗获得显著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为我院中医门诊患者,男 24例,女29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年。

    1.2  纳入标准:与颈部活动或姿势有关的发作性眩晕,头痛等;颈椎X线片,颈部CT扫描或颈部MRI检查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及颈间盘突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有双侧或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

    1.3  排除标准:颈椎骨折,颈椎脱位及颈椎肿瘤,与颈部结核等疾病;严重的高血压显著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耳源性眩晕,神经症及药物中毒;给予其他降低凝血因子I或溶栓药物;对银杏制剂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1.4.1  穴位注射

    1.4.1.1  取穴:主穴:医者用拇食两指沿颈部两侧华佗夹脊穴适当力度,自上而下揉按移动,若指下发现肌肉紧张或条索状硬结,同时患者自觉有疼痛感时即为主穴。 配穴:颈椎病变上下各一椎体的夹脊穴为一般选对称的颈夹脊穴两组(四穴)。药物:舒血宁注射液。

    1.4.1.2  操作方法:取坐位,暴露颈项部,正确取主穴,一对配穴共颈夹脊四穴。常规消毒,针尖下偏向中线10°左右,刺入穴位,待有酸麻胀痛感时,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物0.5~1ml左右,拔出针尖,棉签按压止血。

    1.4.1.3  注意事项:掌握进针角度与深度,以防伤及脊髓。

    1.4.2  运动疗法:具体运动,取站位或坐位,站立时双足分开与肩等宽,双臂自然下垂,心静,调匀呼吸。①颈部前屈后伸法。②颈部侧屈法。③颈部侧向伸展法。④颈部旋转法。⑤托肘自叩法。左手自然握拳并屈肘使拳头暂置于对侧肩部,再用右手掌托起左肘尽量使左拳伸向颈后部,轻轻均匀叩击后颈部,两手同法交替叩击1~2min。⑥点穴开筋法。常用穴位有肩井穴,风池穴。用中指按压穴位感觉酸胀数秒钟。⑦反祖跪膝法。身躯前倾,双手掌着地与膝及足配合渐行,犹如熊猫慢步。上述动作宜缓不宜快,症状重者可酌减运动量以循序渐进,在做某个动作有不适时,可暂不做,如颈部旋转有头晕时暂不做颈部旋转运动。

    1.5  疗效观察: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疗程之间休息3d,随防3个月。

    1.6  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眩晕,偏头痛,恶心等症状全部消失,TCD改善,不影响工作及活动,随防3个月复发。显效:眩晕,偏头痛,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不仅在劳累时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TCD有一定改善。有效:眩晕,偏头痛和旋颈试验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物有复发,对重劳动有影响,TCD有或无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

    1.7  结果:痊愈30例,显效16例,有效 7例,无效 0例。

    2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此型发病年龄较高,常在45岁以上,以50~60岁较多见,且随年龄的增大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症状也随年龄的增大而日益加重。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认识到颈椎病的发生与年老、劳损、外伤等有关,认为人到五六十岁时,同劳损致肾气不足,可致肩腰背痹阻而引起疼痛。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自《内经》始即有记载,如《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夹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痛立己”。由于夹脊穴位于督脉,膀胱经之间又与背俞穴及十二脏腑临近,因此,有显著的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制剂,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有效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免疫功能,发挥镇痛消炎等功能。穴位注射舒血宁注射液作用于病变局部使药物直达病所,可起到药物与穴位双重作用,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