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经验:脊柱外科的传承与发展
2024-08-28 点击量:241 我要说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脊柱外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高精尖分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革新。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不仅在临床诊疗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科研创新与患者宣教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实现了医疗、科研、教育三者和谐共进的良好态势。
CAOS期间,骨科在线邀请上海长征医院袁文教授、陈华江教授以及曹鹏教授一起,分享科室在脊柱外科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成果,旨在为各位同道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也为推动中国脊柱外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 近年来,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目前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年代,徐印坎教授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脊柱外科领域的创新性工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赵定麟教授、贾连顺教授等前辈的辛勤耕耘,在90年代初期便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脊柱外科的亚专科。
时至今日,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已经发展成为涵盖退变、创伤、肿瘤、畸形、微创、损伤等多个亚专业的综合性科室。在两个院区及905院区共拥有超过200张床位,年手术量高达约17,000台,这一数字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值得一提的是,颈椎外科作为传统强项,在几代老前辈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科室在脊柱肿瘤、微创手术、韧带骨化病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 您在日常工作中有关注哪些新技术和新进展?
当前,脊柱外科领域正经历着显著变革,其核心趋势聚焦于精准化、微创化及智能化发展。这一转变不仅代表了技术进步的里程碑,更预示着患者治疗体验与效果的飞跃。传统依赖于手工操作与丰富经验的模式,虽有其价值,但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昂。而今,借助高精尖技术的赋能,外科领域正加速向更加高效、精准的未来迈进,最终受益的无疑是广大患者。
关于智能化,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融入,我们已迈出坚实步伐。正如陈华江教授所引领的研究所示,AI不仅限于辅助诊断,更可贯穿于从疾病分析、诊断方案制定、结果预判到康复指导的完整治疗流程中,构建出一个全面而智能的诊疗体系。
展望未来,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将涵盖术前的大数据分析、精准诊断、术中的机器人辅助手术以及术后的数字化康复等多个环节。这一变革的背后,是医学与工科、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外科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全流程管理的时代,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高效、个性化的治疗体验
3.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长征医院在患者科普方面有哪些创新?
在患者科普领域,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确实已迈出了领先步伐。众所周知,治疗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系,手术虽关键,但仅是其中一环。预防、康复与护理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患者康复的完整链条。我们深知,若能提前干预,降低疾病发病率,乃至未来外科医生无需频繁手术,那将是医疗领域的理想状态。
为此,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团队不仅致力于技术创新,更在健康管理与科普宣教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外,团队成员还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科普形式,如公众号、脱口秀、现场主持等,力求以更生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健康知识。
展望未来,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将继续深化科普工作,不仅满足于自身科普能力的提升,更致力于提高全社会对颈椎疾患的认知与防治水平,为实现全民健康、全民小康贡献力量。
4. 如何描述未来颈椎外科的发展趋势?
在颈椎外科这场“无尽的长征”中,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与革命的热情,不断探索前行。其发展关键的趋势是: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以及跨学科合作。
微创化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优化手术技术,力求减小创伤,加速患者康复。精准化则贯穿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流程管理之中,特别是手术机器人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精确性。智能化则是整个医疗过程的核心,它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医疗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全面升级。我们相信,智能化将引领颈椎外科走向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未来。
此外,跨学科合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在颈椎外科领域,我们需要与康复、基因治疗、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这种跨学科的碰撞与融合,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创新灵感和突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