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热衷药房托管,或是自找麻烦

2014-03-31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量:976   我要说

康美药业27日晚间发布年报称,相继与普宁市9家医院、惠来县1家医院、通化市政府、本溪市政府签订了协议,开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探索。据了解,2014年以来,康美药业在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上加速跑马圈地,目前已在广东、吉林、辽宁三地获得80余家医院的药房托管权,对应药品收入规模超过30亿元。

云南白药28日发布年报称,公司将对新形势下的“药房托管”模式带来医药商业第三次跑马圈地进行动态把控,发挥医药工业与商业的协同互补效应。

3月17日,广药白云山发布年报显示,有意大力开展药房托管业务;国药集团3月19日公布的年报也提到,将利用子公司国药健坤的资源,拓展北京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

实际上,不仅仅是年报体现,近年来,多家上市公司已经用行动来说明其对医院药房的巨大兴趣了。

为何药企大佬们纷纷将目光盯紧了医院药房?原来承接托管业务背后的确还隐藏着市场大蛋糕。据商务部发布的《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数据,2012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达1.11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总额达2225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回落4个百分点。而医院药房的市场份额接近80%,即存在超8000亿元的潜在利益。

以康美药业为例,其拓展药房托管业务或是出于布局全产业链的考量。“上游中草药种植已经深耕多年,下游医院业务也开始进驻,康美此举或希望助其中药饮片业务能与医院药房,尤其是中药房实现‘无缝对接’,打好基础实现销售放量。”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

对比此前存在多年的药房托管情况,有业内人士对药企“长驱直入”持谨慎态度。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此前就曾表示,药房托管只是药房的管理者发生改变,托管方只有一家医药公司,“一对一”、“一对多”的模式或造成托管方一家独大。

“药企接盘医院药房看似‘医药分家’,但双方还存在多种业务往来、利益纠葛,分开过程算不上彻底。”广东武警医院耳鼻喉研究所负责人娄新勤表示,不少药企希冀接盘后能让自家产品实现快速放量,但实际处方权依然掌握在医生手中,此过程意味着药企将与院方乃至个人展开长期博弈,一方面经营压力仍大、愿望不易实现,一方面也还是会有垄断或腐败滋生之嫌。

政策层面上,目前对于药企接盘医院药房也不明朗。据了解,卫计委持不反对态度,认为部分地区将药房从门诊剥离这一现象对于切断医疗卫生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有商务部相关人员也曾表示,药房托管是一种过渡形式,不支持。因为层次低,形式上还是医院的东西,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该提成还是提成,只是人工转到药品企业。

(原文标题:药房托管不一定看似那么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