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版的“就医小贴士”是否靠谱?
2014-09-26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 我要说
最近,网络流传着一份医生所写的“看病小贴士”,还有门诊部的专家对此进行解读。我只想说,小贴士是给患者们看的,为什么要让医生来写?医生能了解到患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吗?等看完帖子,包括专家的点评,我才恍然大悟。果然不出所料,贴士和解读均是从医生的角度来写的,对患者的帮助微乎其微。
关于门诊时间
原帖内容:看门诊一定要避开星期一上午,因为那个时候的医院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到了周五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
专家解读:周一人多,别一开始就挂专家号。很多医院排班时,都会把大腕专家排在周一,所以会造成人多的情况。但如果病情不是非常着急,又不需要看大专家,选择周五来医院看病,还是可以的。而且,初诊病人不要一开始就着急挂专家号,可以提前挂个普通门诊号。这主要是因为出诊病人一般都需要做相应的检查,有些检查还很费时间,结果也不一定当天就能出来,这时候如果挂专家号,也是开检查单子,就没有意义了。把检查预备工作做好,拿着结果再找专家,性价比才是最高的。
质疑:“为什么不让看专家。上班那么忙,好不容易请半天假,你还不能把我的病治好?要你医院有何用?”
事实上,在这个快餐社会,效率是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考虑的第一要素。看专家一次性解决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光靠这样的小贴士是无法扭转的。它需要社会上大力发展医学推广,也需要人们对医学的基础知识慢慢积累。而医院和医生能做的,也就是多排几个专家,分散一下时间吧。
避开易扎堆的季节
原帖内容:等放假了去配个眼镜?老老实实排队吧!等天凉快了再做这个手术?老老实实排队吧!等放假了有空再去看这个病?老老实实排队吧!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
分析:所以每到暑假,就会出现儿科眼科等就诊高峰,排队也是免不了的。天气不好时医院人较平时少,也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这种时候就诊。
质疑:“平时哪里有时间?只能高峰期去看病。你医院既然知道有高分期,为什么不提前安排好值班工作。非要让整个社会来适应你,而不是你来适应这个社会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医院可以实行高峰期轮转制度,就是在平时不忙的时候相应减少一些工资,然后在忙的时候加工资,以此来缓解繁忙期的就医压力。
沟通交流问题
原帖内容:一位医生如果上午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
分析:问几个问题就能高效看病了。如,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能再告诉我关于病情的一些情况吗?我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我的治疗会很困难吗?效果如何,有什么风险?多长时间需要复查?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处理?我可以给医院打电话吗?
质疑:“我问了这些问题。但是医生回答的太过于专业,我还是听不懂,怎么办?”
这是一个引起医患纠纷的常规性问题,那就是沟通障碍。医生的解释患者听不懂并不是一个特殊情况,而是一种普遍状况。这就需要医生去思考其中原因,去尽量的简化语言,为的是让患者更好的理解自己的疾病。这不仅仅是节省时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被打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