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有无称号,每位兢兢业业的医务人员都堪称劳模

2015-04-30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鲁海燕    我要说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我们每个劳动者的节日。作为兢兢业业的健康“守护神”,每位医务人员都堪称劳模。今天,无论您在忙碌还是休闲,都请保持一份好心情,因为快乐是一天,烦恼也是一天。

  4月28日,继1979年后时隔36年,我国再次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最高规格表彰。此番受表彰的2064名全国劳动模范、9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中,有161名来自医疗领域,其中77名院长(含副院长、卫计委主任、医学院院长),75名医生(含医院质控和卫生防疫),9名护士,他们当中有44人为女性。统计显示,医务工作者占被表彰劳动者总人数的5.4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表彰会上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我们认为,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度和社会期望值都高的临床医护人员,也是需要被社会尊重的劳动者。

  据统计,2013年全国执业医师有228万人,平均600人配置一名医生。我国一直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和地区间医疗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加上近年来由于医患矛盾加剧引发的医护人员流失、以及高校医学生源减少等问题,导致临床医生的劳动强度逐年加大,近七成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97.5%的医生每晚平均睡眠低于8小时。

  这种状况遇到节假日也好不到哪里去。去年中秋节时,骨科在线曾就医生的节假日值班情况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过节对大多数医生来说就是一个“梦”,因为逾七成医生被安排一、二线值班,且值班时间超过24小时,有70%的医生近4年没休过完整的假期。几乎所有的值班医生都遇到急诊手术,既然是急诊手术,自然不分昼夜。

  医护人员的工作是社会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也是一份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除了体力上的付出,医务人员不仅要承担精神上的重压,还要终身“充电”,追求专业上的精进。

  每个工作日的早7点,我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海涌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余可谊副教授等医生发布的当天科室晨读会的图片,还有他们参加科研沙龙、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的信息;到了周末,则是大专家、小医生们发布到朋友圈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业技术学习班和研讨会的心得。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劳模。

  小医生成长为大专家不容易,需要至少付出近20年的艰苦努力。大专家要让自己长久立于业界的潮流尖端也不轻松,他们在向后辈传授毕生所得的同时,也未放弃自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钻研。

  81岁高龄的戴尅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楷模。鹤发童颜的他不仅精神矍铄,还活跃在骨科学术活动的前沿“阵地”。在3D打印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精准医疗的理解和认识,他也在业界起到开示和启蒙的作用。当后辈向他讨教后致谢时,他总是说:“我也是在学习,我和你们一同成长!”他这样谦逊好学、精益求精的大师,也是我们心目中的劳模。

  每逢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遇到SARS、埃博拉病毒等恶性传染病爆发,或者出现重大交通事故甚至战争,我们的医护人员都义无反顾地冲到第一线,守护着灾民、感染者和伤员的生命,也为大众健康筑起一道道有效的防线。他们,更是令我们尊敬的无名劳模。

  但是,获表彰的劳模只是各行业劳动者中的代表,更多的劳动者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期待公众能对他们的劳动多一份尊重,也期待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医护人员的劳动也能多一份保障。

  anyway,祝各位医生、护士劳动节快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