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军人风骨 ——记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苏佳灿

2015-05-04   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我要说

  16年扎根临床,用手术刀一次次挽救生命;15年教书育人,独创精品课程培育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临床接班人;6年艰辛科创,只为发明出中国百姓用得起的骨科耗材;21年献身国防,足迹遍布3000里青藏线……他头顶军人、医生、教师、科学家的称号,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学博士苏佳灿。

  救死扶伤:不放弃每一个危重病人

  “20年前,当我面对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时,我毅然选择了走进第二军医大学,只为穿上橄榄绿,穿上白大褂,做一名人民军医。”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苏佳灿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十年磨一剑,实现了做一名人民军医的梦想,师从我国著名的创伤骨科专家张春才教授。

  作为一名军医,苏佳灿牢记“救死扶伤,生命第一”,一次次冒着风险,凭着超群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病人。

  某年夏天的一个凌晨,急诊室来了一位非常“惊悚”的病人:一位来自江苏盐城的28岁小伙子,骑摩托车发生事故。事故中,一根钢筋从他的右腹股沟中部戳入,自右臀部肛门旁穿出,他被牢牢钉在了螺纹钢筋上,无法动弹,就犹如糖葫芦串最中间的那颗糖葫芦,场景十分惨烈。

  从江苏盐城到上海,30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没有一家医院敢接诊,三进三出手术室,原因只有一个:医生都因风险太高而取消手术。最后,急救车一路奔驰来到了长海医院。当时苏佳灿担任住院总医生,看到患者生命垂危,立即安排手术。经过严密的全院会诊和方案研讨,经过多科联合、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患者身体里的那段近一米长的钢筋完整地取了出来。

  去年,苏佳灿接诊了一位105岁高龄的阿婆,她不慎摔倒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先后转诊了数家医院,均因年龄太高不敢手术,只建议保守治疗。但苏佳灿知道,高龄老人髋部骨折放弃手术就等于放弃生的希望。于是,他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技术,手术半小时后阿婆便行动自如,经过康复训练后即可下地行走。

  “看到阿婆顺利推出手术室,我也有点后怕,风险这么高,万一有什么闪失我怎么跟一个大家庭交待?”苏佳灿坦言,15年前自己的奶奶就是因为髋部骨折保守治疗而最终离世。“只要想到我奶奶,我就一定要尽全力为所有高龄老人治疗。”他说目前他的专家门诊,每周都有会有20多位高龄老人求诊,他觉得能挽救老人的生命,所有的坚持和担当都是值得的。

  教书育人:好师德带出一批好学生

  热爱救死扶伤,苏佳灿更爱传道授业。“一个好老师,可以带出一大批好医生!”作为军医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他常给大学生上大课,在医院要带自己的研究生。

  学生曹烈虎回忆起苏佳灿的带教,感触良多。“有的导师事情很多,带的学生也很多,无暇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甚至有报道称,学生毕业时导师都不知道自己学生的名字。但是在苏教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告诉记者,每个周六,苏佳灿都会组织研究生开例会,并邀请科室相关教授参与讨论,检查上一周的实验进展,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布置下一步的实验安排;每周安排一名学生,汇报科研相关最新进展,交流心得,启发科研思路。每个研究生的研究动态,他都了然于胸。

  为了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的医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苏佳灿创立了“起、承、转、合”的课堂教学法,认真打磨每一堂课,凭着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先后获得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比赛、总后勤部院校教学比赛一等奖,上海市首届青年教师授课能力大赛一等奖。“教书育人,在医科大学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又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临床医生的接班人。否则,未来谁为我们看病呢?”

  科技攻关:损毁伤病人逃脱截肢命运

  毗邻长海医院有宝钢和沪东造船厂,每年都有许多工人被重物砸伤而失去了肢体。如何寻找到一种治疗手段,保护这些毁损伤患者的肢体成了苏佳灿攻关的方向。他联合烧伤科,制定了一套周密有效的诊疗体系,对毁损伤患者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宝钢31岁的工人小顾就是他第一个抢救成功的毁损伤病人。在一次工作中,小顾右小腿以下被库房滑落的钢锭砸烂。“截肢很简单,只要半小时。但保肢是医学的禁区,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但对于一个31岁的年轻人来说,有一双健全的腿何等重要。经过半年的努力,小顾的腿保住了,不仅不需要安装假肢,还能自由行走。”也因此,以苏佳灿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毁损伤系列研究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