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因他们而更美丽
2015-05-25 文章来源:健康报 记者 李阳和 我要说
与白衣天使相比,他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又是如此的不可或缺。指引方向,打扫卫生,清运垃圾,烧饭做菜,他们以自己的勤劳敬业,保障了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营造了洁净有序的就医环境。他们就是医院里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后勤工作者。在5月13日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向劳动致敬,与协和同行——协和后勤劳动技能比赛表彰大会”上,我们得以走近他们,并聆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保洁员辛勤的工作换来窗明几净
任远:“我们要成为洗涤行业的最高标准”
协和的白大衣以干净、平整著称,有协和人的“名片”之称。为了让每一位协和人都能自豪地秀出自己的“名片”,任远和他的团队从清洗到烘干再到熨烫,每一道工序都细致认真。
很难想象,一脸朝气的任远从事的是医院后勤工作,而且还是一名得力干将。他身上有很多的身份——清洁班的班长、洗衣房的班长、搬家小队长、协和控烟员、协和园艺师。不管是身兼何职,他都干得游刃有余。
2010年,任远来到协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担任清洁班的班长。自此,他带领近500名保洁员,为协和的整洁与美丽奋战。2012年为保障协和北区新大楼的开业,任远带领保洁搬家小组协助近百个科室、病房搬运物品近万车,单是拉货用的小推车就拉坏了10多辆。
2013年,任远带领的清洁班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并被院领导亲切地称为协和美容师。从2015年起,领导给能干的任远又加了担子——让他兼任洗衣房的班长。
洗衣房工作量巨大,每月清洗各类被服80万件,超过300吨。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任远带领洗衣房的60多名职工常常加班加点工作,也由此训练出了洗熨能手:烫平100件被服最快只需要5分46秒;熨烫白大衣快的几乎是一分钟一件,而且严格经过5个步骤。他自己更是努力钻研业务,自学并考取了高级洗衣师证书。“我们的目标是: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更舒适的被服,成为医疗行业的领先,成为洗涤行业的最高标准。”说这话时,任远底气十足。
导医以甜美的微笑、专业而热情的服务赢得患者赞扬
方小燕:“我们是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头戴小红帽,领系红丝巾,身着干净整齐的制服,面带微笑地为前来咨询的人热情指引。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导医。方小燕,就是其中的一员。
每天从全国各地来协和医院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挂号,怎么交费,甚至厕所在哪,诸如此类看似简单的问题,作为变态反应科的一名导医,方小燕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有一次,科里张大夫就诊的患者比较多,到了下午6点还有许多人在候诊,本应4点就下班的方小燕那天连续站了8个小时,始终保持微笑。 一天下来,口干舌燥,两腿发软,回到休息室后,她赶紧打了一盆水泡泡脚,缓解一天的疲劳。
从2012年加入北京协和医院导医队伍以来,方小燕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协和”人。2014年,特需门诊来了一位外宾患者,方小燕以甜美的微笑、专业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外宾患者的赞扬。这让她感到无比的自豪,她说:“我们在服务中有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如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标准的指引手势,规范的服务语言等等。”
2014年年底,家里传来妹妹患上白血病的消息,方小燕当时几乎崩溃。为了照顾妹妹,她非常不情愿地向公司经理递交了辞职报告。让方小燕感动的是,大家知道她的情况后,都纷纷伸出了援手。“妹妹住进协和医院后,在血液科段明晖、韩潇大夫的治疗下得到了很好的康复。我白天上班,下班后照顾我的妹妹。公司经理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还派人给我替班。”正是患难时的真情相助,让方小燕最后决定继续留在协和医院做好导医服务工作。
妹妹的事让方小燕深刻体会到了患者的切身之痛,也体会了患者家属的焦急心情,她说:“我愿意做爱心的传递者,回报社会,感恩协和。”
作为修理工,常年得与各种设备打交道
林社祥:“收垃圾、收废品、有杂活,就找我”
林社祥,长相憨厚,身材敦实。作为协和后勤劳动技能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他在表彰会上不无骄傲地自我“推销”道:“收垃圾、收废品、有杂活,就找我——我是最快乐的协和小胖。”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也被他的快乐所感染。
从2006年进入协和以来,林社祥已与废品、垃圾打了9年交道。刚来医院时,他干的是废品回收工作,每天早 7:00就开始一天的工作,到晚上装车运走,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下班回到宿舍常常已是凌晨1:00多了。
2010年,林社祥被分派去收医疗垃圾。这是一份苦差事,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这份苦,干一段时间就走人,林社祥却任劳任怨地坚持干了下来。
协和医院全院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5-16吨,医用垃圾2吨,这就是小林他们每天的工作量。他列举的几个数字足以说明其辛劳程度:“我们垃圾站是全年365天24小时值班。我们每天需要收取的存垃圾的地方有315个、每个存放点需要清运5~6次。每车约70~80公斤,每人每天平均清运30车。”
清运垃圾,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臭。小林说,由于要值守,刚来的时候,他就住在垃圾站。“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臭烘烘的味道,在离垃圾暂存处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捏着鼻子。于是我们想了一个减轻臭味的方法,除了每天的消毒、清洗外,我们还装上了专用电风扇。这既利于环境卫生,又改善了我们的居住条件。”
除了要忍受脏外,安全性也是一大问题。医疗垃圾有辐射,在清运时,不管春夏秋冬都得穿戴厚厚的隔离服。对身材微胖的林社祥来说,最难受的是夏天,由于天气炎热,穿上10分钟隔离服就浑身湿透了,甚至被捂出痱子。此外,在收集医疗垃圾时,免不了有时会被垃圾袋里误投的锐器扎伤。
除垃圾清运外,林社祥说,他们还承担着医院里的各种杂活,如拆除废旧标识,清理渣土杂物等。虽然做着最脏最累的工作,虽然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工作,但林社祥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他说:“我没有什么学历,但每天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工作,让我觉得很充实。”
庞平祥:“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
每天早上5:30,保安庞平祥准时起床,整理着装后立即赶赴协和医院新门急诊楼,在开诊之前对楼内先巡视一圈,保证开诊前的秩序。从8层到1层,每个科室仔细检查一边,一圈下来要走上5公里,衬衣都被汗水浸湿了……
对庞平祥来说,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每日最棘手的工作是在开诊之后。协和医院每日的就诊人员及家属大约在4万人左右,各种医患纠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号贩子、散发小广告等非法人员时常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据统计,门急诊每天大大小小的纠纷约有20起,庞平祥和他的团队就如同“救火队”——哪里有纠纷、有麻烦,哪里就有他们。按规定,接到报警,3分钟内他们必须赶到现场,以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作为保安队班长,善于琢磨的庞平祥总结了一些处置各类纠纷的独家妙招。队员们在他的引导下,都能掌握突发事件处理的流程和技巧,有效地减少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摩擦。
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庞平祥也有自身难保的时候。去年9月,庞平祥在8层特需执勤,一名患者因未加上号,恼羞成怒,召集几位家属要强行闯入诊室威胁大夫,现场局面一度失控。庞平祥上前劝阻,却被一名男家属狠狠推倒,后脑着地当场昏迷,被送至抢救室抢救,住了4天院。
让庞平祥感动的是,在他住院期间,医院领导、门诊办和护士站的老师都纷纷前去看望他。尤其让他受触动的是,“事后,我才知道,当我昏迷的那一刹那,我的保安同事们是含着眼泪将我推到抢救室的……但还是留了一名保安员在现场维持秩序,再大的伤害,也不能耽误工作。”
伤势痊愈后,庞平祥仍一如既往地穿梭于协和医院的诊疗空间。这个曾经的军人,现在的协和安全守卫者,总是步伐匆匆,只为医患的那份和谐。
马太茂:“用辛勤的汗水‘洗涤’协和容貌”
每日凌晨4:30分,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她已早早起床,6:00到岗开始一天的工作,为协和“梳洗打扮”。她就是协和医院新侨物业保洁员马太茂。
2004年,马太茂来到协和医院做保洁工作,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一干就是11年。她负责的保洁区域每天总是干净如新。为了院区环境优美,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协助清理医院内绿化带里白色垃圾、铲除小广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很多在协和医院的四川籍员工都赶回老家看望亲人,四川老家亲人的安危同样也牵动着小马的心,但为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马太茂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坚守岗位。每到春节,为了让医院保持洁净的院容院貌,马太茂屡次打消了回家过年的念头。在协和做保洁的11年里,算起来她总共回家才4次。
尽管皮肤已变得粗糙,尽管双手已起了厚厚的老茧,但马太茂依然信守着那句话:保洁是最平凡的工作岗位,我们每天用辛勤的汗水“洗涤”协和的容貌,我们是协和美容师。
后 记
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向劳动致敬,与协和同行”系列活动,是协和后勤保障部门组织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劳动竞赛。医院后勤10余个专业班组近500人参加了技能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近一个月的技能比赛中涌现出了众多岗位能手。他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只是协和千百后勤人的缩影。
医院为何会关注到这个群体?后勤保障处处长邱杰说,在去年春节搞团拜会时,他一改以前只是召集后勤处各班班长和一些代表开会的做法,而是带领干部深入各班组去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有些老工人挺不容易的,他们工作勤勤恳恳,对协和有很深的感情。同时,我们发现这些后勤工人很需要有相关的培训来提高技能。他们中的一些岗位,如保洁、导医其实也是一线,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是代表了医院的形象。所以,我们就想在培训的同时,组织技能比赛,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协和的后勤保障,要跟协和一流的医疗技术和服务相匹配。”
赵玉沛院长表示,这些平时默默奉献的后勤工作者所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医院应该给他们更多关爱和支持。通过技能比赛和颁奖活动,可以让他们的事迹得到关注,让他们的精神得以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