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康复大有作为 ——专访第四届骨科康复论坛大会主席周谋望教授

2015-07-03    点击量:2095 我要说

  2015年7月3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第四届骨科康复论坛举行期间,骨科在线记者有幸在武汉采访到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骨骼肌肉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谋望教授,就中国骨科康复的现状、未来,以及此次会议对促进我国骨科康复事业发展的意义发表了他的观点。

周谋望教授

  骨科在线:本次大会内容安排非常丰富,不仅有多个学术专题,还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学科发展动态,您认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对临床医生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

  周谋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康复论坛现已形成系列性的会议,而骨科康复涉及骨科和康复科两个科室。通过这次大会,我希望这两个科室能更紧密地合作。

  我想使我们的骨科医生知道,术后康复是一个国际化的趋势,要完成整个骨科疾病的治疗,光有手术是不够的,一定要使手术跟康复结合起来,才能使治疗的功能恢复取得最大化效果。同时,也使康复科医生认识到,骨科医生对康复的认识与需求越来越大。

  这两方面的结合,不论是对康复科医生还是骨科医生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希望藉此促进我国骨科康复、特别是骨科围手术期康复的发展。

  骨科在线:术后康复是一个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国内骨科康复与国际上存在什么差距?

  周谋望教授:国内医院康复科工作的范围与国外有区别,我国神经康复、脑卒中康复做得比较多,骨科康复做得相对少。而康复医学是从骨科开始的,国际上康复做得好的国家,骨科康复的病人是最多的。

  神经及脑卒中的康复,功能能够恢复到完全正常是非常少的。而骨科病人比较多,病种也比较多,而且很多病人是可以通过骨科与康复科的协同治疗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骨科康复领域是大有作为的。

  骨科在线:您认为我国骨科康复未来会如何发展?

  周谋望教授:2013年,WHO发表的世界残疾报告中,将残疾的概念做了更新,并将残疾与残疾状态加以区别。

  WHO指出,残疾状态是指人在某个时间段处于功能不正常的一个状态。比如说关节疼痛,活动无法做到正常,这就是一个残疾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物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就可以纠正。残疾状态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阶段,所以康复就会服务到每一个人。

  我国的康复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才受到重视。汶川地震后,大部分骨折、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当时处于一个残疾状态,要防止他们变为残疾病人,就要尽早进行康复介入。从那时起,康复的理念才受到大家接受。

  现在的医学是“防、治、康”三位一体的概念,只有这三点完善了,才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概念。“治”与“防”现在都做得很好了,“康”从2008年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

  目前,从卫计委到国家领导人都认识到,康复是我国卫生系统的一块短板,只有把康复发展起来,整个医疗卫生系统才能完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