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医护人员落户应给予政策优惠

2016-01-11   文章来源:环球医学    点击量:1683 我要说

医护人员是推动医疗服务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医养结合将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和巩固医务人员队伍,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更好地从事医疗工作。近日,民革上海市委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建议制定医护人员优先落户配套政策,对于专业能力突出的医护人员给予落户政策上的优惠。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老人希望医疗护理贯穿养老始终的意愿将越来越强烈,空巢化和失能化的趋势却愈加明显,家庭照护的功能也在持续弱化。


“本市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工作尤其是居家社区层面,仍有不少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社区居家养老的医养融合未得到充分发展。最近试点运营的“长者照护之家”是很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其短期性、小微型、康护服务输出有限等特点,对97%依赖居家社区养老方式的老人,可发挥的作用尚待观察。政府在医养护融合推进工作,总体上仍然偏向机构,包括养老院增添医护功能、增加护理床位等,在发挥医护支撑力度方面还不够强、步子还不够大、举措还不够多。


其次,由于独子、少子等原因,传统子女家庭养老的模式已不现实,亟需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机构作支撑。然而目前此类探索很少,已有的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目前无法承担起专业的护理、照料和保健康复等服务。家有失能失智老人,更是经常遭遇机构门难进,家护人难找,专业服务又跟不上等困境。


“此外,还存在社区居家专业医疗照护的资金未落实的问题。借用医保基金来推动医养护融合工作中,不仅影响了医保基金正常的收支和运转,实际也在侵害多数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利益,难以为继。”民革上海市委相关负责人还指出,眼下,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生存困难。各类从事医护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面临经营压力大、发展空间小、人力资源缺乏,导致民间力量参与医养护融合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目前,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是大医院每天加班加点,基层医院招不到,也留不住优秀医生,一些科室的医生流失严重。未来医养结合寄希望于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壮大医护人员的力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加入到医疗护理行业中来,民革将在今年“两会”提交的关于医养融合的相关提案中建议制定医护人员优先落户配套政策。结合上海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实际,建议制定医护人员优先落户配套政策,对于专业能力突出、服务对象反应良好、职称评定优秀的医护人员给予落户政策上的优惠。


此外,建议全面落实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定机制,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待遇,让医护队伍更加巩固,为上海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该负责人认为,无论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医护服务的供给不足,还是医养护行业的发展迟缓,都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市场机制作用未发挥。以上诸多问题皆可从市场的视角来分析:市场价格机制未形成、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未到位、市场主体积极性未调动是社区居家医养护融合工作推进缓慢、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


民革市委建议,过去对于享受医保联网的护理院(站)或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医护服务均有严格的限价,这使得这些机构难以留住优秀的医护人员,难以保证优质的上门居家服务。所以亟需建立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尽量减少政府对价格的管制,让市场导向来决定医护服务的价格收费,并以此优胜劣汰,留下一批受欢迎的高质量高素质高满意度的医护队伍。在减少价格干预的同时,政府要充分履行监管职能,实时听取老人的意见反馈,及时将不符合资质、服务不达标的医护机构清除出局。同时,对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可尝试采取激励补偿机制,根据实际工作绩效给予合理的经济补贴,充分调动健康看护者们的积极性。


民革上海市委还表示,应完善、推广与做实“家庭医生制度”,使其成为专业上门医护服务的重要力量。同时要先行先试,结合各社区实践,适时提出在政策上放宽医护服务上门的限制,扩大可上门服务的医护项目,不让上门流于形式与宣传,让居家老人真正享受到医护上门的便利性,享受到适宜、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配套建立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上门服务的形式、内容、操作规范等,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针对上门医护服务人员的多种形式的“医责险”,减少执业风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