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胸脊髓损伤治疗的瓶颈

2016-11-20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 冯世庆 点击量:1036 我要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多指暴力直接作用于脊柱,造成脊柱损伤继而累及脊髓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常见的暴力因素有高处坠落、车祸、重物撞击等,可造成脊椎骨折脱位、撞击并挤压脊髓神经组织造成急性损伤。胸段属于脊髓损伤的好发节段,约占全部脊髓损伤的35%,由于位置相对隐蔽,患者常有其它合并伤,易漏诊和误诊,预后相对其他部位较差,治疗方式也存在诸多争议。

在解剖特点上,由于肋骨和2个椎体形成关节,以及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增加了胸椎的稳定性,因此胸廓被称为“第4柱”(增加了40%的脊柱稳定性),这也决定了胸脊髓不易损伤,但一旦损伤,往往暴力巨大,预后极差。另外在血供方面,胸脊髓动脉干相较颈腰最细,节段动脉分布点相较颈腰椎少,T4-T9平面血液供应最差,被称为血供危险区,这也是胸脊髓损伤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胸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符合一般脊髓损伤的共性,包括原发性脊髓损伤,即局部的出血、急性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继发性脊髓损伤包括钙离子内流、自由基形成、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和脱髓鞘等。

胸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判定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神经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其不仅是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客观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实际价值有重要意义。

目前胸脊髓损伤的处理原则是抢救生命;预防及降低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功能以及在较短时间内开始自立的、创造性的生活。其治疗主要包括:院前急救、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院前急救包括:快速脱离现场、初步诊断、现场生命复苏(ABC原则)、对症处理(止血、抗休克、止痛、创面保护、固定、制动、搬运)、维持生命体征监护下转运入院。

目前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甲基强的松龙(MP)、神经节苷酯(GML)以及甘露醇。其中甲基强的松龙是治疗脊髓损伤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也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治疗创伤性急性脊髓损伤的药物。尽管目前对其治疗效果争议较大,但也不失为早期干预的一种选择。

目前关于患者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主要采用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根据骨折形态、神经损伤状态、脊髓或圆锥是否损伤以及后方韧带复合体是否完整来判断。关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则参考载荷分享分类法(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即根据椎体粉碎程度、后凸畸形程度及骨块进入椎管情况分类。关于是否减压目前存在争议,现在认为对于椎板没有内陷,对脊髓不构成压迫的病例,切除椎板进行后路减压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关于手术时机,目前认为应在允许条件下,尽早手术治疗。但是上述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全国脊髓损伤统计中心报道,仅有不到 1%的脊髓损伤患者得到了完全神经功能恢复。

目前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包括:细胞移植治疗、分子治疗和联合治疗。细胞移植治疗主要的作用是替代受损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轴突再生以及酶解胶质瘢痕。常用的移植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以及雪旺细胞 (SCs)。大量临床实验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其疗效的确切性和安全性仍需要循证医学的进一步证实。多种药物证实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利鲁唑及镁剂则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的“兴奋性中毒”现象;通过抑制剂阻断相关信号通路可以促进轴突再生及减少胶质瘢痕形成。生物材料及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脊髓损伤带来新的希望。上述多种方式的联合治疗则可以通过协同效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简介:冯世庆,49岁,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行政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骨科党支部书记,天津市脊柱脊髓国际合作研究基地主任。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中组部特殊支持“万人计划”、人事部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层次等称号。目前担任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脊柱创伤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冲脊髓专委会副主委、颈椎和腰椎研究副主委、脊柱脊髓基础研究主委,天津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天津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运动医学工作委员会主委。曾在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研修学习,先后主持和完成包括中俄国际合作项目、中澳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1项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市级课题10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81篇。主编和参编专著9 部。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国家专利多项。曾任《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编委。一直从事脊柱脊髓损伤研究,其临床专业特长是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尤其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症、人工膝关节置换、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脊髓损伤、脊柱侧弯和关节镜下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等的微创手术治疗,年均手术300余例。连续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十佳科室,十佳科主任,十佳教师,同时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