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临床医学博士的规培感受

2017-01-25   文章来源:中国网    点击量:2511 我要说

1月24日上午10:00,国家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进展成效。发布会上,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2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李超分享了自己的规培经历。以下为中国网文字直播内容。

大家好,我是北大医学部的2015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也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2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我现在已经完成了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八个月住院总医师的轮转,我作为学员中的过来人,跟大家谈一谈我对规培的一些感想、经历和看法。我从三点来总结一下我规培这三年经历:

三年规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本科是在上海读本科,那时候觉得上海要规培,是不是回北京就可以省了,因为我家就是北京的。我来了以后发现,进了北医以后还是要进规培。

刚开始来的时候我自己也犯嘀咕,这三年时间,我们研究生入学都有专科,比如我是消化内科专业,这三年时光如果我放到自己的专科上,我就算不是学有专精,也会对本专科有深入了解,但是这三年把我放到一个大内科去转科,这个究竟有多大意义?

但是从这三年的规培轮转过来,我自己感觉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是内科专业的,我认识到,内科整体思维体系构建非常重要。比如一个病人,尤其是现在人口老龄化这么严重,病人来就诊,从他的诉求到疾病本质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比如一个糖尿病病人过来,他往往会有糖肾,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累积、各种系统疾病的累积。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只对自己本专科疾病有了解,对别的专科连方向都没有的话,对于一个好的内科大夫来说肯定不够。

当然也有同学可能会问,比如你们本科都是内科大通式的教育,之前那些理论不够吗?其实我觉得真的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本科学的是内科教科书,你念的书和实际临床操作可能完全是不相干的两方面,这在内科整体的三年规培显得特别有意义。哪怕我以后进入了专科培训,成为了一个专科的大夫,但是我遇到类似的疾病,或者是相关系统的疾病,至少知道方向是哪里。我可能不会像另外的专科大夫那样能精确、前沿,但是至少我知道会诊请谁。

三年培训不止学技术,还学情商

我们平时北大医院内科是手把手教学,有时候白天没时间,主任就晚上带着我们,或者周末叫我们去再好好讲。

还有,现在越来越关注医患关系,平时带教老师们对我们的情商教育、沟通方面的教育特别重视。刚开始我们观摩老师怎么跟病人谈话,怎么进行手术谈话,或者是日常的病情交待,慢慢的老师坐在你旁边,看着你跟别人交流,到最后你独当一面,甚至能带着实习同学去谈话。

我觉得对医患关系的对待应该是有原则、不强辩、不抬杠,努力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我觉得这三年在情商教育方面我真是获益匪浅。

关于平常操作方面,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内分泌专科的大夫,如果这三年时间你就只搞内分泌专业,一般可能就是甲状腺查体、糖尿病查体,或者是腺体查体。对内科基本的四大穿刺可能根本达不到要求,三年下来以后做得还不如实习时利索。另外,在我们整个转科的过程中,有一些操作的硬性规定,要求完成多少例穿刺、多少例操作,有量化性指标,以确保我们技能培训能够达到标准。

关于考核方面,我们医院一般是每周都有一到两次小讲课,还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我们一般两个月为周期转一轮,每个月有中期操作考核,每次出科时有出科考试,成绩和以后的评优、评奖直接挂钩,所以大家对考核相当重视。我们医院去年还举行了我们医院第一届内科住院医师技能大赛,相当程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对个人职业规划有导向作用

就我自己来说,规培对我的职业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们本科实习每个科室只有两个礼拜左右,但住院医师规划培训每个科至少待两个月以上。比如我在轮转中,对每个科有切身体会,可以给人一个第二次选择的过程,可以认真思考自己到底喜欢哪个专业,在哪个专业上可能会更有发展,可不可以做出更远的职业规划。

也就是说,经过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够对每个科室有充分了解和体会,再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做出调整,这比经过本科实习就感性的选择研究生专业更加有利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比如我在培训三年之后,觉得我可能对重症专业更有兴趣,所以我在求职过程中会更偏向于那方面。这是我三方面的体会。谢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