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建:极重度脊柱畸形为何要追求“三平一正”的矫正目标?

2018-04-08   文章来源:鲁海燕    点击量:6287 我要说

极重度脊柱畸形常伴有严重的脊髓畸形、胸廓畸形和肺功能障碍,治疗非常困难,尤其是成年僵硬性畸形。一些患者因无法手术,生活艰难,每天必须吸氧或戴呼吸机,活下去成为他们的奢望。

近年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博士一直在探索如何治疗极重度脊柱畸形,并追求达到“三平一正” 的治疗效果。

何谓“三平一正”?

通常,衡量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只有脊柱畸形术后矫正率,这并未反映患者外观恢复的状况,往往手术后依然残留脊柱侧弯、刀背畸形、双肩不等高、长短腿等畸形。

正因如此为,梁益建博士根据他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提出,脊柱侧弯病人术后应达到“三平一正”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外形才能得到彻底的改观,基本上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所谓“三平一正”,即是无论多严重的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要恢复肩平(高低肩消失)、背平(无刀背畸形)、双髋平(双下肢无长短腿),血气正常,X片正侧位矫正到40°左右(即轻度畸形)。

梁益建博士收治的基本上都是极重度脊柱畸形病人,很多病例世界罕见,因此一直在挑战脊柱矫形的手术禁区。

其中有位典型病人的躯干和大腿已呈完全“折叠”的状态,头部“镶嵌”在双膝间,坐立时身体必须团成没有一丝缝隙的俄语字母“и”的样子,视线才能抬离地面。

如此严重的病人对他而言并非个例。在他2017年收治的420个病人中,70%脊柱畸形超过120°;15%达到180°;7%左右的病人就诊时已发生II型呼吸衰竭。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治疗,他发现只有术后达到“三平一正”,病人的外观和心理才可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手术后断钉、掉钉、断棒等情况才会减少。

但要追求术后达到“三平一正”,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行车,风险极高。这些年来,梁益建博士为了病人恢复得更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亲自主刀治疗挽救了上千名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他参与的脊柱侧弯手术超过3000例,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之一

这位病人心目中平易近人的“男神”,总是自谦为“小医生”,却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站上医学的巅峰,打开那些被折叠者的人生。

谁能治到“三平一正”?

临床认为,<10°的脊柱侧弯为正常,无需治疗;10°~40°属于轻度,保守治疗即可;40°~70°属于中度;70°~110°属于重度;>110°为极重度。

超过40°的脊柱侧弯需要手术矫正,但极重度侧弯的患者过去很难得到手术矫正的机会,尤其是成年、僵硬性脊柱畸形,同时伴有脊髓畸形和/或II型呼吸衰竭,几乎就是手术治疗的禁区。极重度脊柱侧弯因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高,成为骨科领域一座不易攀登的“珠穆朗玛峰”。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再严重的脊柱侧弯仿佛都没了手术的边界,无论多么严重的病人,只要不是翻修再次手术,术后基本都能达到“三平一正”的标准。

梁益建主任在为患者查体

梁益建主任与患者谈心

对于成年脊柱畸形矫正手术,而梁益建博士团队既做固定,也做矫形。因为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和他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大于130°的脊柱畸形患者,一般在40岁左右就容易出现II型呼吸衰竭。此时如果不行手术改善脊柱畸形和胸廓畸形,患者体内血的二氧化碳分压常常会高于50以上,只能依赖呼吸机和吸氧维系生命。若要直接手术,他们的状态又不能做麻醉,否则可能醒不过来。

尽管纠结,梁益建博士团队还是会为这类病人手术,但手术只为协助患者活下去,手术标准也会相应降低。另外,对于做过翻修手术、年龄在40岁左右、肺功能严重受限但对外形没有太多要求的病人,也是保命为本,不考虑“三平一正”的标准。

如何做到“三平一正”?

再三强调自己“只是个小医生,不是权威”的梁益建,一直把治病救人当作头等大事,在脊柱畸形矫正领域不断前行。

起初,当命悬一线的病人求救于他时,他就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病人活下来?保住命以后又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病人像正常人一样?

有了目标,他就逐步去解决凹侧胸廓的成型、解决凸侧胸廓的成型、解决肩胛骨高低不一致的成型、解决骨盆倾斜的成型等问题。

经过不断的钻研,这些问题逐一得以解决,脊柱畸形的整体治疗方法逐步形成,“三平一正”的标准也就确立起来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患者入院后不是简单的先牵引再手术。首先要通过牵引减小脊柱畸形,同时要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体能和骨质疏松状态,还要做凹侧胸廓成型、凸侧胸廓成型并调整骨盆倾斜,最后再做一次大的矫形,使其脊柱畸形减小至40°左右。根据患者畸形程度的不同,品尝成功的“果实”平均需要6个月左右的治疗周期。

梁益建主任在介绍病例

手术成功之后,这些病人还要面对一个喜悦之外的烦恼:“怎么向别人证明我就是我?”因为手术不仅仅是让他们外形变美、长高二三十公分而已,而是完全的脱胎换骨,精气神甚至脸型都发生改变,浑身上下散发着自信、阳光和活力。所有人都觉得他(她)似曾相识而又陌生。

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有100张脊柱矫形床位,近期将在另一家医院增加80张床位。尽管如此,新的病人预约就诊也得排到一年以后。

“三平一正”手术团队揭秘

目前,对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矫正治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成立了一个50人的团队,包括有神经内外科、麻醉、功能神经、康复、营养、呼吸、心内等,对患者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有专家给出最好的治疗方案。

梁益建博士手术团队的核心成员除他之外,由7位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医生组成。其中有两位做神经监测,一位负责重度呼吸衰竭的呼吸科医生兼做大数据收集,还引进了一位曾在重庆医科大学做了8年ICU医生的重症专家。另外,他们还有一个专门的麻醉团队,这个团队只做脊柱畸形手术的麻醉。

“我的病人多为极重度脊柱畸形,往往伴随着严重呼吸障碍,这位重症专家熟知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

术前评估时,麻醉师和呼吸科医生会反复细致地讨论患者的体能和肺功能。手术过程中,医生与麻醉师的沟通也从不间断,整个团队配合十分默契。

他的团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医生基本上不能离开成都;手术前所有医生绝对禁止应酬;工作日和周日晚上不能外出应酬;周末一半的医生不能应酬喝酒,应酬时需要排班,以此来保证随时有一个组可以上台手术。

这个团队不但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上台手术,还要满足患者24小时求必应的呼叫。梁益建博士告诉患者:“只要你们有需求,无论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即使凌晨2点刚为你处理过问题,3点4点还可以叫,我们一定会有人为你处理问题。”

虽然工作很累,但他们都累并快乐着,觉得这是人生值得奋斗的事业,从事着救命的职业,拯救着患者的脊梁,每当看到患者专程回来看望,大家都觉得很欣慰。

在这个组建不到4年的团队,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成长很快,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

“可以肯定,从人员构成来讲,我的这个团队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脊柱矫形团队。”

宁静致远,方成大事

梁益建博士出生在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父亲作为一家七口的经济支柱,也曾多次因矿难受伤。父亲忍受着伤痛但自己却无力帮助,那种撕心裂肺的难受他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医生,成为一个好医生!”高考时,梁益建博士的志愿填报了医学院。

少年的梦想成真。他硕士学了骨科、博士学了神经病学,曾在重庆医科大学学习了一年解剖,也曾到北医三院骨科进修一年半,还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洲医科大学脊柱外科中心,跟随时任北美脊柱协会主席、世界脊柱重建协会主席的袁汉森教授做了一年半的Fellow。扎实的基本功让他敢于挑战一道道医学难题。

面对无数个本可以拒绝的病例,梁益建迎难而上,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位专家可以做到。

他已经治疗过的病例已经囊括了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无论是在几十年前还是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这些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都是难以复制的奇迹。

同时,他还与国内同道合作出版了两本脊柱畸形专著,分别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技巧》和《脊柱畸形手术学》。

“我并不比别人高明,只是我愿意坚持攀登这座‘珠穆朗玛峰’,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儿,所以走得远一点而已。”在他看来,医生不仅仅是个工作,它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个爱好,是他人生的理想。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梁益建主任接受骨科在线专访

“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梁益建博士不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只想做个纯粹的医生。

他认为,脚踏实地的去克服和解决临床当中存在的问题,解除病人的病痛,达到病人和医生都想要的高度,这是做医生的本分。

梁益建博士说,做医生有时不被理解,可能还要承受一些非议,但当可以用所学去救人时,其他不快都能忘记。在他从医的32年当中,他得到的真情、厚待和信任,以及患者康复后的喜悦和主动回报社会的举动更让他难忘。

身为一名拿手术刀的“刀郎”,他在手术时爱听刀郎的歌。生活中,他精通太极拳,也喜欢自驾游,对品茶也很有心得。钟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每周要打坐两三次让自己更加宁静。

“一圆即太极。” 梁益建博士认为,练太极就是要用身体的中正平圆和轻灵柔和,来修炼心灵的中正平圆与轻灵柔和。“人正才能做好事,才能让人生有深度,事业有高度。”

梁益建博士简介:

梁益建博士

梁益建,骨科硕士、神经病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先后在新疆脊柱外科研究所师从田慧中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骨科做国内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脊柱外科做一年半的Fellow,师从袁汉森教授。

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先天性脊柱后凸、极重度脊柱畸形以及伴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的研究及手术矫正工作。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适用新型专利4项。主编《脊柱畸形手术学》《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技巧》,参编脊柱外科专著4部。

2008年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劳模)、获 2016年“中国医师奖”、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获2017年 “全国卫生计生先进工作者”及“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12月月度人物。当选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党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