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庞大的病人群,为什么我们的外科技术一直在追赶欧美?

2019-02-18   文章来源: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 李玉伟    点击量:2375 我要说

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医院、有全世界最大的病人群体,也有全世界最多的手术数量,但我们沿用的治疗标准、临床规范、参考的指南共识大多是援引国外的数据;我们使用的设备、器械、耗材、新药,大部分也都是依靠国外进口。

我们拥有庞大的病人群,为什么我们的外科技术一直在追赶欧美?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哈佛大学,参观他们的手术。


哈佛大学医学院

作者参观哈佛大学医学院

刚开始参观时,感觉从手术技巧上讲,我们国内外科医生手术做得比国外医生多,技术上比国外医生漂亮。比如一个颈椎后路3~7单开门椎管成型手术(Ⅳ级手术),我能够在1个小时内完成:从切皮、打开椎管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到缝合皮肤的全过程。刚开始和大家交流时,还有医生不相信我做的这么快,这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工作、复地循环,从而熟练。而这种手术方式是日本人发明的,我们只是一直应用或改良。长大并不意味着成长,资历并不意味着能力。

随着时间的延长,感觉到差距。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手术,我们只会做,老外不仅会做,而且用心思考,这就是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把手术方法凝练成理论体系,并且有临床实践、有基础研究,不由人不钦佩。

比如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国内骨科医生肯定比大多数老外快和熟练,但是,美国医生不但是会植入椎弓根螺钉,而且不停的思考和创造,从而有术中导航系统的出现,让一个刚毕业1年的外科医生也能够较为准确的植入椎弓根螺钉,当导航被我们普及后,又有术中机器人的出现,更为准确的指导植入畸形的椎弓根螺钉。


麻省总医院骨科理念

在麻省总医院骨科病区走廊上的照片,写着“It seemsas soon as we give birth to a new orthopaedic procedure other hospitals can notwait to adopt it”。意思是: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出一种新的骨科手术方式、临床技术,其他医院需要紧跟着采用它。”


作者在麻省总医院骨科参观

作为外科医生,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永远都是没玩没了的病人收治,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情沟通,病例讨论,病人手术。上班路上头脑里想着病人病情,下班时候脑袋里还装着病人。但是没有思考的埋头苦干,只是虚度年华。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踏实苦干,更要静心思考。繁忙的临床工作,看似充实忙碌,如果没有提炼总结,只是低水平的机械重复;可以把我们锻炼成熟练工,但并不会提升我们的境界。

在很多学术会议上,我们展示的多是手术的技巧,探讨如何把手术做到极致,停留在的层面(手艺的”);而其他专家展示的不仅有精湛的手术技艺,更有先进的现代科技,已经站到了的层面(科技的”)


在哈佛-北大骨科交流会上幸会北医三院齐强教授

参加欧洲脊柱年会

总结与创新。对病例进行严密的随访和总结,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反思治疗的远期效果,并且将思考和总结书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出来,因为论文是表现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高级表现形式。


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BI)Chris Giligan教授合影

接受波士顿中文台采访

结合,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新、有发展,才是真正的。这种差距,不在年限,而在于认识,在于境界;这种追赶,不在技术,而在于目标,在于追求。

作者简介:


李玉伟

李玉伟,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担任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脊柱脊髓杂志青年编委,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实用医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兼任国际脊髓学会(ISCOS)会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 SICOT中国部常委、中国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骨科青年副主任、河南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脊柱脊髓伤学会副主席、河南省骨科伤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康复专业委员副主委等学术职务。

主持原卫生部研究项目一项,主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两项,河南省卫计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共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主持人10余项。

以第一作者在中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SCI 3篇,共80余篇。以第一主持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