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青蒿素的“诺奖级"原创外科成果背后的欣喜与无奈

2019-09-06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 鲁海燕    点击量:5248 我要说

1963年1月2日,中国的一项创举震惊了世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和钱允庆医生为右手腕被完全切断的工人王存柏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这一令国人引以为豪的原创外科技术已被医学界广泛传颂了半个多世纪,并促成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在国际的领先地位,人们对这项能与青蒿素媲美的诺奖级原创外科成果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

近日,84岁高龄的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老前辈赵定麟教授为我们揭秘了这段尘封已久、艰辛曲折的动物外科实验历程。机缘巧合的是,这项开拓性的动物外科实验倡导者与领导人,同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女士一样也姓屠。

赵定麟教授回顾当年动物实验的往事

2019年8月15日,在第五届上海长征骨科临床与科研知行合一学术论坛上,赵定麟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同伴们共同完成由屠开元教授领衔的离断肢体再植术动物实验和相关论著,并为临床上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术的成功奠定应用基础的故事。

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术

1963年1月2日,上海机床钢模厂27岁的青年工人王存柏右肢腕关节上方一寸处被冲床完全切断,半小时后被送到当时地处北京西路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由当日的值班医生陈中伟和钱允庆接诊。

若在以往,王存柏肯定会永远失去右手,但不幸受伤的王存柏又是幸运的,一连串好运的加持,不得不让人感觉老天格外垂怜于他。

幸运之一:上海急症外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前身)已于1960年6月成功完成了离断肢再植术动物实验,并于1962年初在《中华外科杂志》以年度首篇的地位全文发表了这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详细的手术步骤和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其中尤以开创性的套管吻接血管技术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幸运之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钱允庆、华山医院杨东岳及其他医院的潘达德、刘天元等医生,曾在上海急症外科医院进修,了解该院成功进行过实验性离断肢体再植术的动物实验全况。

幸运之三: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陈中伟、钱允庆等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有勇气为他实施这项前所未有的手术。

幸运之四:这台完全按照上海急症外科医院动物实验的手术步骤操作的手术,在长达7个半小时的手术之后,出现的并发症跟动物实验完全一致——肢体远端肿胀,陈中伟、钱允庆立即邀请了长征骨科徐印坎教授会诊,并按照文中处理方法,果断进行皮肤纵向切开引流,解决了肢体吻合远端肿胀与静脉回流障碍的并发症,使接上去的濒临缺血肿胀坏死的手逐渐恢复了相应的功能。陈中伟在后来的回忆和采访中多次强调:多亏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军医们的及时帮助,否则历史将被改写。

王存柏(左)用“再生的手”举起茶杯

这台轰动世界的手术成功后,中外媒体广泛报道。1963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亲切接见了六院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代表。由于那时正处于惟家庭成分论的反右倾时期,不是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受到媒体宣传及嘉奖。

1963年,卫生部给陈中伟记大功一次。1980年,陈中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即学部委员)。

因为这是前人从未做过的手术,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亲临上海为其颁奖。钱部长很自然地就问陈中伟:“陈大夫,这第一例手术,你怎么敢做?”

陈中伟答道:“我是看了《中华外科杂志》1962年第一期的一篇论文《离断肢体再植术的动物实验》才敢动手,手术也是按照文章介绍的术式一步一步操作的,术后出现的肢体严重肿胀问题,我们邀请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军医按照动物实验成功的经验及时妥善处理的。”陈中伟提到的这篇文章,正是在上海长征医院屠开元教授领导下,由多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完成的开创性动物外科技术研究。

赵定麟教授指出,世界首例断腕再植手术的可行性、相关技术、操作程序、手术要点等均源于长征医院已操作成功并完全公开的动物实验资料(见表1),从而表明其历史背景及历史渊源与长征医院有着密切因果关系。

表1:临床病例手术与实验程序对比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

上海长征医院地处凤阳路,旧称白克路。医院现址前身是1900年由德国宝隆博士创办的宝隆医院;1930年改称国立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其后曾用白克、中美为院名;1955年10月,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签署命令,成立第二军医大学急症外科医院;1959年转隶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接收同济医院;1966年对外称为上海长征医院;2017年改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上海急症外科医院位于市中心浙江中路汉口路口,原为上海惠中旅馆。当年上海全市创伤病员至少有一半以上送到此处诊治(3年收治14619例)。屠开元教授在1956年出任上海急症外科医院院长,白珽琮为政委,医院的核心团队是由抗美援朝志愿军医疗队组成,当年的上海急症外科医院属于国内实力最为雄厚的的急症外科医院,大师云聚,人才辈出,如盛志勇、王正国、朱晓东等三位院士都曾在此工作,屠开元教授一直担任院长兼骨科主任。可见那个时期急诊外科医院创伤骨科有多牛。

上海长征医院前身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固然以颈椎疾病、脊柱创伤、脊柱肿瘤、关节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最负盛名,但它作为以“创伤外科”起家的医院,以往该院骨科医师的技术传统和看家本领实际上是创伤骨科及其理论与技术。

199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创伤外科学》,就是科学出版社在征求了国内多位专家的意见后,邀请赵定麟教授主编完成的。

赵定麟教授主编的《现代创伤外科学》

屠老命题的断肢再植实验研究

历史概述

轰动世界的断肢再植术的成功,离不开中国骨科学和创伤骨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屠开元教授的执着探索,正是他多年来对破解断肢再植临床难题的强烈愿望和不懈努力,才促成这一世界医学难题的破解(屠开元教授生平见表2)。

表2 屠开元教授生平介绍

1937年,32岁的屠开元从欧洲学成回国投身抗日战争,曾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指导员、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矫形外科学组学科主任等职,其间救治了很多抗日前线的伤员。

在抗美援朝时期,他作为前方医疗队成员,曾亲眼目睹许多断手断腿的伤员,在救治伤员之时,他就产生了设法破解这一国际难题的强烈愿望,但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在全国掀起“超英赶美”的热潮,科技界也积极进行科研创新来向国家“献宝”。

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的全校“献宝”大会上,屠老明确提出要开展“断肢再植术”的研究,并且先从犬类动物活体外科实验开始。因位于市中心的医院无饲犬条件,他要求与本校生理教研室合作以求解决实验场地和配套设施问题。

1959年,屠老从医院骨科选中一位名校毕业、精通外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让他全权负责离断肢再植术的动物实验。

屠老的用人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2个月后,眼见项目毫无动静,屠老遂去追问,这位中年医生总结了项目无法开展的三大原因:

一来查不到资料;

二来无实验经验;

三是狗太脏,还会咬人。

屠老向来很尊重别人意见,既然他无意做这项工作,无奈只能临阵换将。

“总不会是我吧?”当年才24岁,大学毕业刚刚3年的赵定麟如是揣测。

哪晓得在1959年底的一天早会交完班后,屠老说:“赵定麟,你去做动物实验吧!”于是,这个重任就落到他的肩上。

尽管年轻的赵定麟也没有动物实验经验,但他并没有推脱这个艰巨的任务,只向屠老要了一位助手——23岁的骨科技术员贾志勤。

后来,动物实验课题组成员由长征医院赵定麟、贾志勤和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倪国坛讲师、曹毅助教、邱有诚助教等人组成。

1960年春节后,赵定麟和贾志勤就前往生理系开始动物实验的准备工作。尽管当年查不到任何跟断肢再植动物实验相关的资料,白手起家的年轻团队还是依据外科技术基本原则在披星戴月的摸索中艰难前进。

动物实验需要实验用犬,而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上海无犬可买,大学就派专人赴内蒙买来野犬,而他们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从驯养野犬开始。

驯养野犬是件既脏又苦的危险活,幸亏当时正在动物房下放劳动的病理生理系吴中理讲师在驯养野犬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给予很多指导和帮助。在那期间,赵定麟也在驯养过程中被野犬咬过,不得不打了几周的狂犬疫苗。

老照片(60年前)

动物实验难点及过程

在做动物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遇到众多困难。从1960年3月初预实验开始到6月完成16只犬的正式实验,课题组通过艰辛探索,独力解决了以下难题:

减张吻合、接骨内固定(V型钉倒刺)、血管吻合(套管技术)、肝素化、表皮切开进行术后消肿等等。

因无犬源,当时决定异体再植术择机进行。

施术程序图解

动物实验首先进行了犬的肢体不全离断再植,即离断坐骨神经外的肢体其他部分。成功后总结经验,再进行肢体全离断再植,分别通过术中组织分组离断或直接请来宰场老师傅一刀砍断,来模拟临床实际状况。实验犬肢体再植后,即为其抬高患肢,并通过电刺激促进致伤组织的恢复。

由于不全离断组的实验犬神经未受损,其患肢很快能够站立起来;完全离断组的神经恢复较慢,在术后早期患肢运动功能丧失,直到6-12个月之后才逐渐恢复。

1961年初,动物实验的研究论著完稿。

当年长征医院的医生发稿必须通过医院医教部,但医教部干事还未意识到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认为“一个动物实验嘛,水平能有多高?只能投给中级医学期刊……”

尽管赵定麟给他反复解释:“这是世界上没人做成的动物实验。”但这位干事就是不相信,让他“别吹牛了”,积压了一段时间才投给《人民军医》。

但《人民军医》编辑慧眼识珠,收到投稿后立即将论文转到《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当即拍板:全文接收,并在1962年开年第一期首篇发表。

当年的上海滩,除了急症外科医院,包括大学隶属的教学医院在内的众多医院尚未设立骨科,所以各大医院会派出骨干医生来急症外科医院骨科进修学习,其中就包括上海六院的钱允庆、华山医院的杨东岳、海军401医院潘达德及深圳人民医院刘天元等医生,杨东岳教授后来在华山医院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足趾移位拇指再造术,他的弟子顾玉东院士等日后都成为中国手外科界泰斗级人物,这些是后话。

骨科圈内足球爱好者众多,谈论足球,必然会说起欧洲五大联赛,九十年代末看德甲联赛,体育频道评论员通常说北京国安队杨诚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在德国足球俱乐部踢球的球员。殊不知屠开元教授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留学时就成为德国足球俱乐部的正式球员,参加了德国足球俱乐部的正式比赛。抗日战争爆发后屠开元大夫回到上海,工作之余经常踢球。

六院来急症外科医院进修的医生钱允庆也喜欢踢足球,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球技,钱医生乘机向屠老了解到屠开元实验团队肢体再植术的动物实验进展情况与细节。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日常积累为他后来的手术成功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世界首例肢体再植手术的关键部分,是由钱医生操作完成的。

手术那天正值元旦假期,钱医生给长征医院打电话想调用做血管吻合的金属套管,当时套管就在赵定麟的办公桌抽屉里,但是值班医生因不了解动物实验而回复“没有”。正在急诊手术的钱医生等不及了,灵机一动就拽下手术室护士辫子上的塑料管,消毒后修剪成套管形状,替代完成了血管吻合——这是断肢再植成功的关键。

若放在现在,这两位手术主刀医生都应该受到表扬。但世事弄人,由于当年十分重视家庭出身,而钱医生受制于此便成了幕后英雄。

“谢谢陈中伟医生!更要谢谢钱允庆医生!”赵定麟教授回顾往昔,仍然为首例人体断肢再植成功的这段奇妙历史渊源而感慨,也为术者勇于实践与担当精神而钦佩。

赵定麟教授说,陈中伟医生是位很实在的人,正是由于他如实地向钱忠信部长汇报,他们课题组才被第二军医大学追根寻底,申报请功(见表3)。让这支动物实验团队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并受到军委的表彰嘉奖。

表3 动物实验课题组嘉奖情况

陈中伟院士生前(右)与赵定麟教授合影

在后来的学术交流中,赵定麟教授与陈中伟院士也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并与戴勊戎院士三人共同主持上海骨科学会工作。令人惋惜的是,陈中伟院士于2004年不慎坠楼身故。

当年操刀动物实验的年轻医生赵定麟,后来成为长征骨科主任,在脊柱外科领域诊治方面建树颇丰,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亚专科脊柱外科病区,为长征医院骨科的多学科协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迄今84岁高龄的他,现在仍然笔耕不辍。屠老一生桃李盈门,学生侯春林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贾连顺主任培养了长征骨科60后白金一代,李家顺教授曾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众多弟子担任十余家上海三甲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等职务。

赵定麟教授著作等身

破解临床困局难题的渴望激发创新动力

从1956年上海急症外科医院到1959年接收同济医院,再到之后改名的长征医院,赵定麟教授作为该院的三朝元老,对长征医院的诸多创新之举都熟稔于心。

庆贺屠老九十华诞长征骨科全体医生及长海骨科刘植珊、高建章教授合影,前排左至右高建章、赵定麟、张文明、刘植珊、屠老夫人、屠老、徐印坎、周志华、韩平良、张文林教授,二排中间为贾连顺、李家顺、侯铁胜、唐国民、臧鸿声、侯春林教授等(1994年)

屠老九十华诞时与夫人及无衬垫石膏技术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传人合影(第一代为邓雪三等人)

赵定麟教授(左三)、贾志勤主任技师(右二,当年动物实验课题组主力成员)、侯春林教授(左二)、袁文教授(左一)与肖建如教授在第五届长征骨科临床与科研知行合一学术论坛合影

赵定麟教授说:“病人有选择医生的权利,当他选到你,先别回避。临床医生应当先勇于再擅于为病人解困。”

他期望年轻医生能在临床工作中向前辈学习,认真面对遇到的临床难题,并一一加以破解。“这就是医学创新的源泉,但愿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当有人问到,当年动物实验技术突破后没有及时遇到合适的病例,是否留有遗憾。赵教授说:“我们毫无保留地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这一原创外科技术关键步骤,就是要让临床医生了解该技术,为众多的伤病员服务,让这一绝境成为坦途。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推广普及到国内大中小医院,我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显微外科从筚路蓝缕到国际领先的蜕变重生,就不辜负这段齐心毕力的奋斗时代。”

一位资深的著名教授认为,中国外科界最令世人信服的原创外科技术就是断肢再植术,与青蒿素一样,这是中国医学科学家对世界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肖建如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项原创外科技术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的台前幕后故事,彰显出那个特殊年代中国医学科学家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执着奉献的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倡导这种精神。”

人物简介:

赵定麟

原长征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全军创伤外科研究所所长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首席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

曾任国际矫形创伤外科学会(SICOT)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WOC)中国分会主席(1990~2010),中华医学会外科学、骨科学、创伤学及康复医学等学会委员、常务委员及相关杂志编委、常委和世界矫形外科通讯学会中国负责人等职务,曾连任全军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主任委员三届(1985~2000),2001年获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提名竞选。

是首例颈椎根治性减压术的原创者及中国脊柱外科奠基人之一,首次(1970年)提出颈椎非融合技术得理念、产品设计及临床应用;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脊柱外科首席学术带头人。

主编专著20余部,主要有:《颈椎病》《疑难骨科学》《骨与关节损伤》《现代脊柱外科学》《现代骨科学》《现代颈椎病学》《临床骨科学》《现代创伤外科学》及《现代骨科手术学》等(共计3000余万字)。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并获得国家专利十余项。

擅长各种疑难杂症,包括各种脊椎伤病的诊断与手术、尤其已多次手术、需要翻修处理的各种高难度病例。

鸣谢:感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赵定麟教授提供宝贵历史资料

相关阅读

屠开元:中国骨科学界一代宗师,弟子逾千

长征快讯:脊柱肿瘤伴完全性瘫痪患者手术还有价值吗?

国际首次上海长征医院肖建如、杨兴海团队应用3D打印全颈椎助患者颈椎“再生”

导师喜欢怎样的研究生?

鉴往知今,诲人不倦——记第五届长征骨科“知行合一”论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