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

2021-12-17    点击量:2526 我要说

作者:甘肃中医药大学张万乾

导师:甘肃省中医院王想福

2013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NASS制订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病诊疗指南》,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压迫的诊疗流程和方法。同年,中国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制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临床路径》,对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进行了一系列总结和概括。

鉴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202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经过指南注册及指南计划书撰写、组建指南制订专家工作组及确定临床问题;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工作组相关方法进行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评定,形成推荐意见;经专家工作组三轮讨论,最终确定终稿——《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指南其中一部分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检查方面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措施,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提示:

X线片在判断脊柱骨结构及序列变化上较其他影像学方法有诸多优势,研究报道椎间盘突出方面的间接征象有局部不稳、椎间隙变窄、代偿性侧凸、牵张性骨赘等(如下)。

但不能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因此无直接诊断意义,不能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如下)。

研究证明CT及三维重建方法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如下)。

尽管CT较X线片可以更好地观察骨性结构,但对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较难分辨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如下)。

同时,MRI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与CT相比具有以下优势:无放射性损害、可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更好地观察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如下)。

但同时其对骨性结构压迫的分辨能力较低(如下)。

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观察的深入,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如何进行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1998年,中国学者胡有谷提出了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同年,进一步修正完善。(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指出: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和程度(CT或MRI),突出椎间盘组织在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均有相应的位置。(如下)

图1

矢状面:

Ⅰ层面,椎间盘层面;Ⅱ层面,椎间盘上层面即上一椎体椎弓根下切迹椎体平面至椎间盘上界;Ⅲ层面,椎间盘下层面即椎间盘下界至下一椎体的椎弓根下切迹椎体平面。(图1

图2

水平面:

以椎体后缘为界分1~4区,两侧椎弓根内界为1、2区,中1/3为1区(中央区);左右1/3为左右侧2区(旁中央区);椎弓根内外侧之间为3区(外侧区);椎弓根外侧以外为4区(极外侧区)。(图2

图3

冠状面:

将骨性椎管矢状径分为四等份,从前至后一至四份分别命名为 a域、b域、c域、d域。图3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提示:区域定位可反映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椎间盘突出的精确定位诊断,将会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