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共发展|“坚石脊梁”脊柱退变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08-21   作者:骨科在线 点击量:2385 我要说

2022年8月20日,由骨科在线主办的“坚石脊梁”脊柱退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召开。本次会议脊柱外科专家、医学信息专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专家和材料学专家共聚一堂,“学科交叉 聚焦临床”、“挑战病例 思维碰撞”,为业界呈现了一场开放、共享的学术盛宴!


会场掠影


会议主席李危石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伊始,会议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李危石教授的开场致辞,对出席本次会议的线上、线下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坚石脊梁”希望大家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讨论严谨的学术话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多,也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借助医学信息、临床大数据等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未来“坚石脊梁”还将本着临床+的内容特色,在临床、科研、管理、人文等方面开展各种活动,并通过这一与众不同的平台,让参与者有不同的感受和更多的收获。

骨科在线负责人丁晓榕女士介绍到,本次会议现场采用更有延伸感的T形讲台,实现讲者走进听众、近距离的沟通和互动。她感谢在会议的筹备中大会主席和每一位专家的精心准备、辛苦付出,并特别将手中一幅装裱着会议日程的画轴徐徐展开,希望与会者能感受到会议内容厚重的学术底蕴及知识的沉淀,衷心希望每位与会者来有所获、满载而归。


开幕式现场专家合影



开幕式线上专家合影


学科交叉 聚焦临床

大会第一部分主题为“学科交叉 聚焦临床”,共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教授担任主持。


仉建国教授主持


张玢主任作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张玢主任带来《医学文献计量在骨科研究的应用》的精彩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医学文献计量的应用场景,其中,描述领域的知识图谱、知识结构和研究布局这一场景使用更多。文献计量流程涵盖准备期、数据采集期、数据分析期三大流程。张玢主任强调,一定要结合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做好前期的检索等工作,方能得到客观的数据。通过明晰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合理的数据采集策略、结合知识框架进行数据清洗、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形式、准确地解读分析结果,文献计量有助于科研人员快速掌握领域发现现状与趋势。



线上讨论嘉宾:王冰、马晓生、王向阳、马学晓;线下讨论嘉宾:吴继功

讨论环节,张玢主任就“如何通过理论方式协助骨科医生进行新的探讨”、“综述中的真实世界研究与文献计量的差异”两个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李中实教授点评

中日友好医院李中实教授点评时提到,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能了解到当前学者关注的热点、前沿、研究方向等,也能在选题时避开竞争者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还能让研究者避免走入误区,可谓给予与会者醍醐灌顶的感觉。



王征教授主持

第二环节由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王征教授担任主持。



张路霞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路霞教授在《医疗大数据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的报告中,介绍了健康数据科学的知识体系涵盖数据、方法和应用。其中,数据层面,采用健康数据科学的方法高效地将EMR数据转化为可研究数据;方法层面,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中心强强联合,致力于建设“应医所需、为医所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应用层面,张路霞教授介绍了健康数据科学驱动临床研究在疾病监测、真实世界队列及疾病管理、拓展外部视角的应用,希望对骨科领域的临床大数据研究有所启发。



线上讨论嘉宾:李长青、刘立岷;线下讨论嘉宾:李放、周非非

讨论环节,张路霞教授就“老年患者慢性腰病数据质量的有效性”、“数据收集的建议”、“公共的数据和跨学科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时需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专业细致的解答。


海涌教授点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在点评中表示,目前我们还需要努力做好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大量数据的优势。同时,我国的数据库研究目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通过收集同质化的数据可得到科学系统的完整分析,希望骨科同道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


刘宝戈教授主持

第三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宝戈教授担任主持。



郑玉峰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玉峰教授分享了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从骨科植入物用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出发,提出自己对二十一世纪医用金属植入物材料发展趋势的看法。在生物材料的适配上,他强调,生物材料于精准医学,不仅仅单纯生物适配,应有精准的适配性,在时间、空间上和成骨的微环境以及骨的修复过程有着很好的匹配。“材料是为医学服务的”,他提到,并对可降解金属材料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希望对骨科内植物新材料研发与应用有所启发。


线上讨论嘉宾:杨操、陈亮、吴敏飞、陈华江;线下讨论嘉宾:蒋毅

讨论环节,郑玉峰教授就“镁降解金属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融合所发生的炎症反应”等问题发表自己的专业见解,给与会者带来新的学术气息。


李淳德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淳德教授发表点评,骨科属于硬组织学科,骨科材料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主要是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碳组织材料这四大领域,金属材料永久植入可谓大学问,涉及到郑玉峰教授所提到的相容性等,因此材料一直是热门话题。

挑战病例 思维碰撞

下午,会议进入“挑战病例”部分,共两个环节,每个环节三个挑战病例。第一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鲁世保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藏磊教授联合主持。

鲁世保教授、藏磊教授主持


张忠民教授介绍病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忠民教授从一例重度腰椎滑脱、矢状位失衡伴重度骨质疏松病例出发,针对患者腰痛来源、矢状位平衡是否需要纠正、滑脱是否需要复位、术前是否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话题进行详细讨论。张忠民教授选择了L3-S1固定融合,并给予S1、L5贯穿固定,很好地解决了局部稳定、并且术后矢状位失衡很好得到了改善。


孔清泉教授介绍病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孔清泉教授分享了一例颈椎OPLL前路术后内固定松动伴椎体部分劈裂的病例。深入讨论了初次手术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内固定松动原因,再手术方案是否需要联合后路固定,再次翻修手术如何避免食道损伤,以及如何避免吞咽困难等问题。针对此挑战性病例,他进行了前后路联合入路进行翻修,术中通过胃管进行食道造影,最大限度减少食管损伤风险。


陆声教授介绍病例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陆声教授分享了一例僵硬性成人脊柱畸形伴冠状位、矢状位失衡病例,针对手术方案选择,包括长节段或短节段,手术入路,是否需要进行三柱截骨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于该僵硬性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他予以T10-S2AI固定、L3不对称PSO截骨,术后躯干平衡得到很好重建,并针对是否需要辅助前路融合、以更好重建下腰椎前凸进行了延伸讨论。


线上讨论嘉宾:张为、王岩松、罗小辑、陈博来、赵建民、宋滇文、王圣林


刘海鹰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海鹰教授发表点评,谈到张忠民教授分享的病例,他表示个人可能更主张短节段固定,以降低骨折的发生率。手术方案上则无太大异议。孔清泉教授分享的病例中,螺钉脱位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上位螺钉方向等综合因素相关。


杨强教授、刘新宇教授主持

挑战病例第二环节由天津市天津医院杨强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新宇教授共同主持。

李方财教授介绍病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方财教授带来一例枕颈融合术后、C1-2脱位合并二型呼吸衰竭病例,患者存在构音障碍症状,他采用术前无创呼吸机辅助改善呼吸功能,经后路C1后弓切除、C1-2侧块关节松解、复位,脊髓得到了充分减压,患者术后四肢麻木、构音障碍、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讨论专家认为该病例极其精彩,诠释了C1-2关节解剖复位对脊髓减压、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即使在枕颈融合情况下依然保有经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复位的可能。

陈雄生教授介绍病例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陈雄生教授针对责任节段定位、术式选择、减压范围、是否选择内固定等对一例多节段胸椎管狭窄的病例进行了详细讨论。初次手术采用了单纯后壁切除,未进行内固定辅助。初次手术效果很明确,但术后出现了后凸加重、T8-9节段Anderson损伤。孙垂国主任医师认为该患者术前长节段的韧带骨化病,除了T8-9节段很多椎体前缘已经融合,初次手术后方张力带的破坏是术后出现后凸加重、Anderson损伤的重要原因,长节段胸椎后壁切除,辅助内固定重建后方张力带是必要的。

孙垂国主任医师介绍病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垂国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位腰椎患者,历经螺钉松动、椎体骨折、脊髓损伤,一次又一次的翻修手术,一次又一次的站起又倒下,前后共经历十次手术,强调了治疗过程中骨质疏松对治疗的影响,以及医患充分沟通的必要性。


线上讨论嘉宾:刘鹏、王宏、顾锐、柳达、张绍昆;线下讨论嘉宾:杨晋才、刘正、曾岩

李利教授点评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李利教授点评时谈到,本环节三个病例确实具有挑战性。对于李方财教授分享的病例,最终的选择还应是术者熟悉哪个入路就做哪个入路;孙垂国主任医师分享的病例,七年多经过十次手术,可谓历经千难万险、困难重重,但最终还是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效果,这个病例也让我们感受到孙垂国大夫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可谓医者仁心,架起医患相互信任的桥梁。

李危石教授作闭幕致辞

会议末,李危石教授作闭幕致辞,感谢各位线上、线下与会专家对“坚石脊梁”脊柱退变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感谢骨科在线搭建这一平台,让与会者相聚于此,论学术,共发展。至此,“坚石脊梁”脊柱退变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但“临床+”的步伐远未停止,一直在路上。期待下次相聚!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卓然医师学术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