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重于泰山――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卢世璧院士

2008-05-21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2010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一位几近耄耋之年的老者,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

  “天职所在,职责所在”,是他的座右铭。

  他就是卢世璧,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医50年,四次踏上抗灾征途

  已是79岁高龄的卢世璧院士,从医正好50年。在50年的医者生涯中,这已是他第四次踏上抗震救灾的征途。

  1966年邢台大地震,卢世璧正在北京的家里休假。医生的使命感催促他立刻停止休假,返回医院,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向家人告个别,就和医疗队开赴邢台救灾前线,这一去就是半年。

  1975年辽宁营口大地震,卢世璧又一次冲在前面。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他带领20余名医护人员于当天出发,晚上抵达营口。他带领的医疗队在震区一直工作了两个月。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卢世璧来说也是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地震发生后,大量的伤员被转移到北京,光骨科收治的严重骨折伤员就达100多人。卢世璧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手术,仅在一个星期内,就将伤员全部处理完毕……

  这次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得知这一消息,卢世璧立即向院党委表达了要到一线去的强烈愿望。院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一线又非常艰苦,劝他留在北京指导救治;女儿也劝他,“爸,您一把年纪了,就别去一线了。”卢世璧说:“我参加了三次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援工作,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这个时候,我不去谁去。”

  就这样,从他接到出发命令到赶赴机场,仅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他成为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中最年长的队员……

  老骥伏枥,在一线指挥若定

  卢世璧随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抵达成都进驻成都军区总医院时,已经是5月14日晚上11时30分,第二天早上不到8时,人们就看到了这位79岁老院士穿梭于病房的忙碌身影。

  卢世璧一刻不停地对伤员分类分级。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的专家们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所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对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每一名地震伤员进行筛查,从而确定病情的轻重缓急和伤情类型。

  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权毅每天都要跟随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进行查房、会诊,他对卢世璧院士给予他们的帮助感受至深:“一个下肢被砸伤的患者被送到了医院,当时我们在考虑是否截肢以保住患者的生命,卢院士他们会诊后认为还没有到截肢的程度,并提供了科学的治疗方案,不仅为患者保住了生命,还保全了患者的双腿。”

  5月16日15时左右,一名地震幸存者被成功救出,送往位于北川的42医院医疗所。医疗所在抢救过程中遇到难题,紧急求助卢世璧院士。卢世璧接到会诊请求,已是下午的5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但二话不说,和另一位院士立即前往位于成都军区联勤部的野战医疗远程会诊车。

  20分钟的会诊结束了,这位老人没有顾上喝一口水,就又乘车返回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因为那里还有1000多名伤者在等着……

  医术高超,大力提倡科学救治

  5月17日下午4时,成都军区总医院学术交流中心被医护人员挤得水泄不通,讲台上的卢世璧正在为他们作有关地震伤救治专业知识的讲座。

  他从本次地震的特点入手,结合自己曾经参加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和目前已接触的伤员情况,从抢救、检查和治疗3个过程讲解了救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应避免的误区:

  ――抢救,一般的救援人员看到有大量出血的肯定是先救,而看到无外伤伤口,平静的躺在路边的人则认为问题不大,其实恰恰相反,对于那些无外伤伤口、少有骨折、神志清醒、能吃能喝的伤员要特别注意仔细检查后,优先护送。

  ――检查,要特别注意对于局部肢体肿胀的观察,重视肢体肌肉丰富处的张力检查,定期进行触诊检查张力,并测量记录肢体最粗处周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进行肌肉组织间的压力测量。他特别强调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并不说明肌肉无缺血。

  ――治疗,苍白、无脉、麻木、麻痹等晚期体征常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这类病人要及早紧急处理,一旦等到典型症状出现则无法挽救。

  仁者行医,让群众感到康复的希望

  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79岁的卢世璧正是这样一位行医的仁者。

  曾是一名前列腺癌患者的卢世璧,在抗震一线每天都要诊疗100多名病人。一位9岁的小女孩在地震中被砸伤了右脚踝,血水伴着脓水直流。卢世璧在查房时亲自为小姑娘擦拭伤口,并鼓励她要坚强。女孩的母亲深受感动:“谢谢您,解放军的老专家。”

  5月16日,20岁的绵竹市遵道镇翔符村的杜家猛躺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的病床上,他右尺骨鹰嘴及桡骨小头撕脱性骨折。下午4时,几位白发苍苍的教授来到了他的病床前,后面跟着许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