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骨科医生的“医疗经济学”

2010-04-01 文章来源:健康报 点击量:349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徐永清,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附属骨科医院院长、全军骨科中心主任。在西南边疆从医26年来,论专业技术,他在创伤骨科尤其是显微外科和手外科方面造诣颇 高,迄今做过的断指再植手术、各类皮瓣手术及手指再造手术上千例,成功率高达98%;论学术水平,他已获得20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新业务填补了 国内空白。他曾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国医师奖,被评为军区首批杰出人才、医德医风先进个人,5次荣立三等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他所热爱的骨科专业,这位边疆名医对“医疗经济学”有自己的理解。而他的理解,就是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

  “金字招牌”被摘,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他临危受命??

  “把骨科撑起来,让病人不用到大城市求医”

  徐永清为自己的“医疗经济学”奠定的第一块基石是在他临危受命,接任骨科主任之后。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这样的边远地区必须有一个好的骨科中心,疑难病人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有效救治。

  那是2000年,曾因战创伤修复方面取得辉煌成就而全军知名的昆明总医院骨科,由于种种原因,“全军创伤外科中心”这块“金字招牌”,在这一年 被摘了下来。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徐永清被任命为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新一任骨科主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徐永清用“人心涣散”来形容:“大家工作积极性不 高,很多研究生觉得中心垮掉了,毕业了不愿回来。”

  “在这样的边远地区,需要我们的病人太多了,而这些人大部分是穷人,没有能力到大城市求医。”徐永清当科主任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了病人, 必须把骨科撑起来”。而这也为上任后的徐永清首先解决了人的问题:在业务上充分尊重每个人,充分支持每个人,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解决了人的问题,再解决科室特色。断指再植已不再是代表学术尖端的技术,同时不需要耗材,单凭医生技术,而且不少是急诊手术,所以渐渐被冷落。 但徐永清坚持认为,医院不能只顾经济效益。断指再植这项救治技术不仅部队用得着,广大劳动者同样离不开,同时也是显微外科的基本功。为此,他要求科里医生 人人都要掌握这项技术。根据他提出的“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方向重点发展,亚专业齐头并进”的学科发展战略,科室很快形成了以显微外科 技术为主的特色优势,断指再植技术更是日益成为科室的品牌,吸引了昆明市90%以上的病人。

  2003年年底,总部有关领导来视察时,一致认为骨科已经达到了成立全军骨科中心的标准,原本每5年1次的全军评选工作,破例为昆明总医院骨科提前了2年。徐永清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拿回了失去的“金字招牌”。

  面对边穷地区的贫困患者,他始终牢记??

  “做医生的,要时刻为病人精打细算”

  “少花钱,治好病”始终是徐永清这本“医疗经济学”所奉行的基本原则。由于许多病人都是来自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家境贫困,徐永清总是想方 设法为病人精打细算,尽量不用贵重的耗材和药品。他要求科室医生每次手术前一定要进行讨论,认真分析病历,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让 病人花最少的钱、忍受最少的痛苦把病治好。有些病人手术前给他送红包,为了让患者安心,他就让护士长先保管好,等手术结束后再退还给病人,或者直接当做住 院费用替病人交到收费处。

  在徐永清看来,“医疗经济学”需要替病人算计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而徐永清的一项发明却改变了这种说法。一 位病人受伤导致腕骨骨折,由于拖延了治疗时间,致使舟骨坏死。为了不让他因为舟骨的切除而发生腕塌陷,徐永清为他植入了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 一种针对腕骨骨折治疗设计的固定器件,能够帮助固定和愈合腕骨的断骨部位。有了这项发明,手术后的手不仅不需要用石膏固定,并且很快就能进行早期活动。结 果,这名病人只用了一个月的治疗康复时间便痊愈了。

  面临两难境地,他的选择是??

  “称职医生,该冒的风险必须得冒”

  截肢还是保肢,是骨科医生常常面临的两难选择。而徐永清的“医疗经济学”却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明了:只要有可能保全病人的肢体,冒再大的风险也是值得的。因为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肢体的残缺可能就意味着劳动能力的丧失,甚至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

  一天,徐永清在值班时接收了一位转院而来的患者:因车祸导致右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胫前动脉缺损,右小腿已经基本没有肌肉。在此之前,该患 者已经去过很多家当地医院,得到的结论都是“必须截肢”。无奈之下,患者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把患者送到昆明总医院。如果给患者截肢,那么相对简单;如果 要实施保肢手术,就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出于对患者日后的工作生活考虑,徐永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难度极大的保肢手术。经过反复检查,他决定采用逆行血供胸脐 皮瓣修复小腿创面手术?? 一项骨科从未采用过的全新技术,并成功保住了患者的右腿。手术后,为了观察、研究患者的恢复情况,徐永清坚持每天亲自给患者换药、做化验。几个月后,患者 不仅可以走路、开车,甚至还能背20多公斤的东西走路。

  徐永清做得最多的显微外科手术,是个很辛苦的精细活:手术需要始终在显微镜下进行,而一做往往就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年里,这样的手术 几乎每天都有,急诊、通宵达旦更是经常的事。该院骨科中心副主任汤逊说,在骨科办公室,徐主任是走得最晚的,常常加班到凌晨,同事们戏称他为“哈雷彗 星”,就是他一出来准有事。

  由于来医院就诊的骨科病人比较多,为了方便患者,徐永清要求所有科领导、医生和护士长把照片和电话贴在墙上,并保证24小时开机。而徐永清的办 公室则永远是科室的“导医台”,只要门一开,就会有很多素不相识的病人拥进去,包括衣服上还带着泥巴的农村患者。不管什么样的病人找到他,他都来者不拒, 耐心问诊。

  “徐主任要求我们必须对病人一日三见面,早上查房,下午巡视,晚上睡觉之前还要看看病人。不管节假日,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这样。”徐永清带 的研究生朱跃良说。江慕尧目前正在第二军医大学读硕士,之前她是该院骨科中心护士长。回忆和徐主任一起工作的日子,她说:“遇到病情不是很稳定的病人,徐 主任会整天守在旁边,晚上就睡在科里,两三个小时起来看一次病人。病人皮瓣血循环不好的时候,徐主任就亲自给他们做皮瓣按摩。”

  徐永清在病房里喜欢自己推着换药车和病人交流,遇到需要换药的病人,他就亲自动手。在徐永清看来,一位称职的医生,只有在和患者的不断交流中,才会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让患者放下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

  南疆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群众缺医少药,他坚持??

  “结对帮带,为基层培养人才”

  “与其让患者大老远的去大医院看病,不如把医生搬到患者家门口”,这是徐永清给病人算的又一本经济账。

  外出服务官兵是军队医院日常工作之一。徐永清认为,派出医疗队给官兵们看病、现场手术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医院与医疗力量薄弱的边防部队卫生队实施结对帮带,为边防部队培养一批“兵专家”、“兵医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防部队缺医少药的状况。

  徐永清每年都会定期带领专家和技术骨干下到医疗力量薄弱的边防部队,在人力和技术上给予帮助。在他的帮带指导下,一大批边防部队进修医生迅速成长,成为官兵身边的医疗专家。

  为扶持发展南疆地区的民族医疗事业,徐永清又牵头与一些州、市、县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招收地方医院的医护人员来 院进修,定期派出或亲自带领专家轮流进驻地方医院,帮助培养人才,给予技术支持。每年从边远地区来跟随他学习进修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少则50多名,多则上 百名,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目前已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这些年来,徐永清和同事们已为地方医院培养各类医疗卫生人才1000余名。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10-03-31

分享到:
已有 1 条评论
登录|注册后发表评论!
penghui #1
很感人,也很教育人,
发表于:2011-03-27 16:03:26  IP:123.13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