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壮大中的小儿骨科
2010-12-02 文章作者: 点击量:1706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骨科学组长 杨建平教授
目前,依中华医学会的管理模式,小儿骨科专业隶属于中华小儿外科分会。我国专门从事小儿骨科的专科医生,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专科医院、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但在基层相当部分的小儿骨科病儿是由当地的成人骨科医生兼治的。很多成年人的骨科疾患,甚至退行性改变往往源于儿童时期的先天性或发育性畸形。小儿与成人骨科医生彼此间有很多共同语言。在以邱贵兴院士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的领导和支持下,2008年于苏州举办的第十届COA大会上首次设立了小儿骨科分会场,使全国的小儿骨科医生在骨科的大家庭里,在全国骨科界最具权威的学术交流盛会上与其他专业的骨科同道一起学习与探讨,分享与交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年,小儿骨科专业共收到稿件327篇,英文论文近30篇,数量较前两届有了明显的增加,稿件内容涵盖了小儿骨科的主要领域,如髋关节(DDH、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足部畸形(先天性马蹄足、高弓足)、下肢畸形(长短不齐的肢体延长、O型腿或X型腿的矫形)、先天或特发性脊柱侧弯、骨肿瘤(良/恶性肿瘤及病理骨折)、先天性上、下肢畸形(腓骨缺如、拐装手)以及儿童骨折与脱位。通过前期的审稿,我们发现小儿骨科医生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论文的书写上越来越接近国际化、规范化,尤其是开始注重应用偱证医学的理念进行中、长期随访,观察小儿骨关节疾患诊治后随生长发育的演变特点,自然转归。很可喜的是,来稿中有很多是非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总结了他们多年来诊治儿童骨科疾患的经验和体会。
小儿骨科临床有其鲜明的特点,因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不是小号的大人”。小儿的骨与关节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变化之中,不能简单的套用成人骨科的诊断治疗方法。例如,小儿骨折的诊治,患儿表述疼痛、不适的能力有限,需要有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能力,需要做详细、全面、反复的临床检查,阅读X片时,要考虑尚未显影的二次骨化中心以及小儿骨折的特有类型,如骨骺骨折、青枝骨折、翘棱骨折、弯曲型骨折;选择内固定的方法和材料时要特别考虑骨骺板,以避免造成医源性的生长障碍;术后坚强的外固定如石膏裤常常是必须的。但目前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专科医生的训练、准入制度尚未完善,小儿骨科疾患诊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有相当的距离。有鉴于此,学组以推动全国小儿骨科专业的学术发展、促进学术交流、规范诊疗技术为宗旨,充分发挥各地学组委员的积极作用,与当地医学会联系,举办小儿骨科学习班,由学组选派资深的小儿骨科专家授课,介绍小儿骨科疾病的病理特点,自然转归,常见病的规范化诊治方法,并通过病例讨论,加强对个性化,标准化治疗的认识。今年以来,分别在合肥、重庆、广州、宁波、郑州、苏州举办了小儿骨科学习班或研讨会,每次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当地骨科医生的热烈响应,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大家深为感动。从反馈中得知各地基层医生迫切需要了解小儿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诊治原则和技术。这些继教活动,对提高小儿骨科的治疗效果和水平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五月,学组首次组团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北美小儿骨科年会,共有21名小儿骨科医生参会。会议期间,学组与北美小儿骨科学会就彼此间开展继教、学术交流活动做了充分的探讨。此外,学组与辛迪斯(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两次小儿骨科学习班,借鉴了AO内固定学会多年来的骨科医生继教模式,如专题演讲、病例讨论、模型操作,并在9月13~15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AO小儿骨科学习班,有四位国际讲师、三位中国讲师全面介绍小儿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技术。通过与国外同道的交流与探讨,更新了专业知识,了解了本专业最新的国际动向。
本次COA大会小儿骨科会场的亮点有两方面,其一是学术交流的主题是Legg-Calve-Perthes病(儿童股骨头缺血性/无菌性坏死)、股骨头骨骺滑脱,将通过教程、嘉宾演讲、大会发言等多种形式做充分的交流,深入探讨这两种儿童常见疾患的病理解剖、影像特点、分型以及治疗选择的依据和中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其二是在大会的最后半天,11月14日上午我们将就常见的小儿骨折进行病例讨论,分为上、下肢骨折的两个时段,采用ARS投票表决系统,使主持人、专家组成员及同道进行互动,充分讨论小儿骨折的诊疗原则,常见失误的原因分析与规避,欢迎广大同道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