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2012年10月10日新闻发布会实录1)

2012-10-11 文章来源:卫生部 点击量:102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邓海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卫生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10月是我国第三个敬老月。今天安排的主题是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很高兴邀请到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孔灵芝副局长向大家通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在发布会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铁梅教授。

下面有请孔局长通报有关情况。

孔灵芝:

各位媒体朋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8.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上升,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对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形成较大压力。

卫生部高度重视老年卫生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深化医改,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老年卫生服务能力。2009年至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1.8万个,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鼓励基层机构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开展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逐步增强,提高了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二是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截至2011年底,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8.32亿,参合率达到97.5%,人均筹资水平从2005年的30元提高到246.2元,93.6%的县区市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各省平均补偿封顶线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99%以上的县区市补偿封顶线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且不低于5万元,98.7%的县区市开展了新农合门诊统筹,有效地减轻了农村老年居民的就医负担。

三是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自2009年,卫生部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疾病防控知识教育,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1次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对发现已确诊的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管理,对体检发现有异常的老年人建议定期复查。截至2012年6月底,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为9712.2万人,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为6612.6万人,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为1813万人。

常见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卫生部把慢性病防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组织实施了系列重大慢性病防控项目,加大了脑卒中筛查和干预、癌症的早诊早治、慢性病综合防治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力度。组织实施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今年5月,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慢性病防治规划的实施,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实现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时间这一健康老龄化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是大力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满足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近年来,卫生部制定了《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修订完善了护理院和康复医院基本标准。积极发展护理院、老年病院、康复医院等面向老年患者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

当前,我国老年卫生工作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基数大、高龄老年人多,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整体上带病生存时间长。我们面临着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保障服务能力不相适应的严峻挑战。二是我国老年卫生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业化医疗卫生服务尚未形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老年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今后,卫生部将根据深化医改“十二五”规划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巩固扩大参合率,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到2015年,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以上,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二是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展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调整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三是进一步发挥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作用,有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卫生项目,不断拓展老年卫生服务内容、范围和形式。做好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规范化控制管理;广泛开展老年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共同应对。要实现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社会,需要从促进所有年龄阶段的良好健康和健康行为做起;需要从创造促进老年人健康和参与的社会环境做起。我们也衷心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老年卫生工作,为提高我国老年健康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邓海华:

10月份的卫生相关的纪念日比较多,我们给大家准备了几分散发材料,包括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情况、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的有关情况、我国骨质疏松预防信息,鉴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宣读,相关专家也在发布会现场就坐。

下面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问时请通报你所代表的单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现在我国老年人口的患病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孔灵芝:

刚才已经谈到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老年人易患疾病的发病率和综合率都相应上升。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两综患病率是43.2%,城市是53.4%,农村是34.8%,慢性病的患病率为43.8%,城市是53.2%,农村是38.9%。老年人主要的慢性病的患病率依次是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的心脏病。

中国日报记者: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请问我国老年人的总体精神状况是怎样的,是否有地区调查数字可以说明这个情况,比如各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患抑郁症或者患老年痴呆的比例是怎样的?现在从医疗投入、医疗技术政策方面看中国的老年精神健康具体面临哪些挑战?我国卫生部采取或者即将采取哪些措施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在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达到老年期痴呆、抑郁症的早期识别率达到40%的目标,提出这个目标的意义何在?中国现在的老年期精神疾病的识别率有多高?这种识别率是高还是低?如果是低的,早期识别率低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孔灵芝: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群的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患病率的比例,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数字,根据部分地区调查结果,60岁以上的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4.2%。关于抑郁症的患病率,北京市有一个调查结果6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患病率是4.4%。

关于第二个问题,现在在精神卫生方面存在哪些挑战,我们即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在改善老年精神健康状况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服务资源不足。我国现在平均每万人的精神科床位数1.58张,全球平均水平是每万人4.36张,应该说我们的床位数和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其次,我们的专业人员十分短缺,目前有两万多名精神科专科医师,3.5万名护士,因此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第三,患者的医疗保障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现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投入水平比较低,保障能力不强,所以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精神卫生的政策和投入力度。2010年——2012年,各级政府共投入了154亿元用于改扩建548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支持608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使得全国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国家在加大力度进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也逐步纳入议程。在2011——2012年中央财政共投入600万元用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我们相信,尽管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但随着深化医改措施的全面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和面临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台最近在开展一项媒体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关注的就是老年痴呆人群。我们发出三点倡议,一是为老年痴呆更名;二是希望为老年痴呆的患者免费佩戴黄手带,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家;三是希望把老年痴呆纳入常规体检。这三点诉求,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否有相关措施或者下一步有什么样更好的措施来改善?

邓海华:

我已经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我的父亲母亲”大型新闻公益活动,我们对中央电视台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特别高度关注老年人健康这一行动表示赞赏,并将给予这次公益行动大力支持。你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孔局长和专家回应。

对包括医学名词在内的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和公布,我国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的权威机构。经这个机构公布的科技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其中医学名词的审定和公布,由设在中华医学会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报请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公布。1995年审定公布的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表中没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有“阿尔茨海默病(曾称老年早期痴呆)”。我请教了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他说曾称的意思是,以前有这个名词,规范化后的名字是“阿尔茨海默病”,但是要规范使用还需要一个过渡,就好像汉字的简化字和繁体字一样,使用需要一个过渡。要更大的范围、更多的人来规范使用医学名词,包括在新闻媒体、在规范的出版物上广泛使用,还需要做大量的科学普及工作。我以为中央电视台的这次新闻公益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普及的行动。如果有一个更能够被大家接受的既科学、又通俗的医学名词,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

据我了解,在央视“我的父亲母亲”公益活动为痴呆正名这个行动之前,国内有关专业机构已经启动了申请更名工作。我相信有专业机构的努力,有社会舆论的推动,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一定会本着科学的精神和人文的精神,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对于疾病名称更名进行严格的审定。

下面的问题请孔局长回答。

孔灵芝:

关于央视公益行动的第二个行动是“发放黄手环”行动,对于这个行动我们大力支持。过去也有一些国家也有这样行动的先例,我们国家过去也有“黄手帕”的行动,主要是帮助患者找到回家的路,这是非常有爱心的社会活动,我们表示积极支持。这里也呼吁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加入到行动中来。

关于第三个行动,推动把老年痴呆的筛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一个项目,对某种疾病要不要进行筛查,取决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看这个筛查是否有意义,我们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后有相关的治疗措施,对愈后确实有帮助;另一方面,这样的筛查是否有明确的工具,是否有明确的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适用范围。目前,也有一些方法,但是据我了解这些方法还不是由卫生部或者中华医学会这样的权威机构颁布的诊疗规范。所以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于工具、技术、程序要进一步完善。刚才也谈到AD8量表的问题,请李涛教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邓海华:

李涛教授是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老年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李涛:

AD8量表是比较简单的痴呆筛查工具,我们医院对这个量表在国内做了研究验证,但是我们做的是一个初步验证,发现它对于痴呆人群有一定的筛查作用。但是对用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体检,是不是能够很好地适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当然,对于老年人做认知功能体检是非常好的活动,筛查的工具还需要更成熟,还需要对工具的适用性和全面性做出全面的评判,确实能够准确的将患者筛查出来才有意义。

第一健康报道记者:

请问孔局长,刚才你提到实现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时间这一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能否介绍一下健康老龄化是什么概念?刚才你介绍每年为65岁以上老人做健康体检,请问健康体检的项目有多少项?是医院还是体检中心做这些项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