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你活下去,站起来,更坚强——直击芦山地震医疗救援
2013-04-28 文章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我要你站起来——最大限度地减轻伤残
22日凌晨,28岁的王水平被送到了解放军第37医院急救室。
“右腿血肉模糊,仅有一点点组织还连着,血汩汩地往外冒,失血估计在1500毫升左右。”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唐佩福回忆。在场的很多医务人员紧皱眉头。这样的伤势很有可能会被截肢。这样的结果对一位年轻人未免太残酷了。王水平被迅速推进手术室。止血、去污泥、搭韧带……唐佩福额头不断沁出汗珠。“手术难度比较大,不仅要考虑保住腿,更要考虑到伤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一定的行动能力。”唐佩福说。4个小时后,当手术室大门推开的一刹那,王水平的同伴一拥而上。看着他被保住的双腿,同伴们抱头痛哭。
“相信我,一定能让你站起来!”23日在雅安人民医院,国家医疗专家队队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专家李危石,在手术前给伤者吃了颗定心丸。然而,这位50多岁的伤者双唇紧闭,神情依然很紧张。地震造成他腰椎暴散骨折,碎骨块进入椎管,压迫到神经。尽管李危石每年要做300台脊柱手术,可他心里清楚,这里不比北京,仪器设备简陋,再加上余震频发,万一伤到神经,很可能导致终身瘫痪。李危石更清楚这台手术的难度。单说要将直径6毫米的螺钉打入不及食指粗的椎管,只要出现几毫米的偏差,就可能造成伤者双下肢瘫痪等恶果。这一步通常需借助术中透视的X光机完成,而手术室这台老旧的机器图像模糊,几乎借不上力。
一个多小时的手术中,李危石全神贯注,屏息凝神,甚至连余震都没察觉到……
手术成功了。当李危石带着食品看望伤者时,这位倔强的汉子不禁痛哭失声:“我以为这辈子再也站不起来了……上有老下有小,我要是瘫了,这个家就完了!”
“地震救援不但要挽救生命,而且要减轻伤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曾参加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医疗救援。他认为,救灾既要及时,又要安全、科学,因为每一个细节可能都会影响到伤病员的一生。
针对此次地震伤员医疗救治,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提出“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要求,并强调注意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努力改善功能,降低致残率。
“我们的医疗救援不仅要让人活下去,也要尽量帮助伤员站起来。”李宗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