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作者:董健文
2013-05-21 我要说
董健文 戎利民 冯丰 刘斌 徐义春 王其友 陈瑞强 谢沛根
目的 研究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2011 年 2 月至 2012 年 12 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 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接受手术先后次序分别纳入 5 组 ( A~E 组 ) ,每组 20 例,男 68 例,女 32 例,平均年龄 44 岁。突出节段 L3~4 3 例、L4~5 节段 58 例、L5~S1 节段 39 例。后外侧突出 78 例、极外侧突出 4 例、中央型突出 5 例、混合型突出13 例。合并侧隐窝与椎间孔狭窄 15 例,突出钙化 7 例,8 例复发性突出,1 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突出。手术由具有开展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MED )8 年以上经验的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对各组手术的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射线暴露量以及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记录、随访和比较。结果 L3~4、L4~5、L5~S1 各节段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 100.33±9.64 ) min、( 106.31±31.01 ) min、( 118.55±29.54 ) min。A~E 各组总手术时间依次为 (152.20±24.48 ) min、( 121.45±21.88 ) min、( 103.30±15.79 ) min、( 88.90±12.93 ) min、( 88.05±17.83 ) min,D 组总手术时间与镜下操作时间均少于前 3 组 ( P<0.05 ),与 E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组建立通道时间及透视时间分别为 ( 22.10±4.87 ) min、( 82.45±18.23 ) s,较前 2 组均减少 ( P<0.05 ),与 D 组和 E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B 组 1 例硬脊膜撕裂,术后无脑脊液漏;C 组 1 例导丝断裂,D 组 1 例神经根损伤,A 组与 B 组各 1 例术后一过性神经根痛。从 C 组开始,术后第 1 天改良 MacNab 疗效优良率达到或超过 90%。平均随访时间 9 ( 1~23 ) 个月,术后 1 个月腰痛 VAS、腿痛 VAS、JOA、ODI 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 P<0.01 )。A 组 1 例因髓核摘除不足术后 3 个月行 MED,其余病例随访期内无复发与再手术。结论 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较长,通常在 60~80 例开始达到平台期,镜下操作较通道建立学习曲线更长,穿刺、镜下止血与减压技术的掌握是影响学习曲线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