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寰院士生平

2013-10-10 文章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 点击量:1594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2013年10月8日10时3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王澍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岁。

       王澍寰院士于1924年12月12日在北平(北京)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0年至1958年历任北京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57年至1980年历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手外科主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起任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研究员、教授;1982年至1989年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1989年至今任名誉院长。

       王澍寰院士1985年至1993年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1994年至1997年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1997年至今任手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1981年被聘为美国马里兰州手外科中心客座教授,1982年成为美国手外科学会国际会员;1992年至今任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王澍寰院士历任北京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常委,第八届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1988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澍寰院士1959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手外科。他在中国最早以家兔断耳再植等方式开展了直径在1毫米以内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此项成果于1965年分别在《北京医学》和《中华外科杂志》发表,是该领域国际上最早的学术报道。他设计并实施的大网膜轴型皮瓣为中国首创,1979年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王澍寰院士于197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手外科学》。该书对于手外科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诸多创新理念,至今仍是手外科及骨科医生的必读专著。1996年他又主编了《手部损伤的修复》一书,系统论述了显微外科新技术在手外科领域的应用。他一生共主编专著5部,参编1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并于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澍寰院士是中国手外科专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为中国手外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1964年,王澍寰院士在放大镜下成功地为一位四岁的小男孩接活直径0.4毫米的血管,保住了离断的第二、三截食指。8年后,美国显微外科之父邦奇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参观交流时惊叹道:“这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断指再植!”

       为了促进中国手外科专业的发展,更好地普及手外科知识和技术,在王澍寰院士的主持和倡导下,198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了手外科学组,由王澍寰院士出任第一任组长。1994年,手外科学组晋级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王澍寰院士被推选为第一任主任委员。1985年王澍寰院士创办了《手外科杂志》并担任主编, 1993年该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华手外科杂志》,王澍寰教院士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编辑。

       王澍寰院士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教学育人,泽被后世,在培养和教育医学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先后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仅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学生中就有4人获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2年,王澍寰院士被北京市卫生局授予“伯乐奖”。对工作:他充满激情,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大公无私。对同事:他不存欺心,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对学生:他充满爱心,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德医双馨。

       王澍寰院士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交流、讲学,为中国手外科及显微外科争得了很多荣誉,被美国手外科学会前主席柯迪斯誉为中国手外科之父。

       王澍寰院士的一生,是勤奋学习、艰苦耕耘,不断探索,敢于担当,为国争光的一生;他通过勤奋学习,树立了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通过艰苦耕耘,创建了中国的手外科专业,通过不断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断指再植;他的敢于担当,为全国的手外科医师搭起了普及专业知识的桥梁。王澍寰院士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手外科技术的进步奋斗了一生。他鞠躬尽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热爱事业和关心患者的高尚品质,严于律己的崇高精神,赢得了中国和世界同道的尊敬。

 

 

北京积水潭医院
王澍寰院士治丧委员会
2013年10月8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