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让我们缅怀那些逝去的中国骨科先驱

2015-04-03    我要说

骨科六人小组

前排左起:胡兰生、朱履中、牛惠生

后排左起:任廷桂、孟继懋、叶衍庆


又逢清明柳色新, 翩翩身影化为尘。 唯有追忆几多苦, 一束菊花祭香魂。 清明,一个哀思悼念的日子,让我们借孟之媛的《清明节》一诗,来追忆那些载入中国现代骨科事业史册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十九世纪末,英、法、美、德等国陆续在我国开办了医院和医学院校。1921年协和医院外科成立了骨科和泌尿外科专业组,这标志着骨科在中国开始成为外科中的独立分科。

新中国成立前,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华医学会总会(上海)于1937年成立了骨科小组,由牛惠生教授、胡兰生教授、叶衍庆教授、孟继懋教授、任廷桂教授和朱履中教授六人组成,积极参加伤员的救治工作。

此后,骨科小组在我国担负起骨科伤病防治和相关研究等重要工作,为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我国骨科学会最早的雏形,标志着骨科在我国开始并逐渐成为独立的专科。

一大批学有所成的骨科前辈,从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走来,陆续在各地扎根开花,他们在骨科各个领域钻研探索,尽心尽力培养学生,一生桃李满园,著作等身,成就卓越。

在这个缅怀逝者的日子,骨科在线搜集整理了已故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和名誉顾问的资料,以及邱贵兴院士在《中国骨科发展史简要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提及的部分在中国骨科启蒙阶段做出卓越贡献的骨科泰斗,以此对他们做出的丰功伟绩致敬!

由于年代久远、准备时间有限,一些先辈的资料难以收集,故未能一一录入,对此深表歉意!若您的先师、祖师或所在医院的老前辈也曾在骨科领域功绩卓越,也可将您的缅怀文章、前辈照片及图片说明发送至:orth@orthonline.com.cn,我们将在骨科在线网站刊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