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干预创面生物电场后表皮干细胞的定位变化研究

2011-09-21 文章来源: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 姚波 顾玮 李力 邓先见 蒋建新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目的 以药物干预创面生物电场,观察表皮干细胞的定位变化规律,揭示创面生物电场调控表皮干细胞参与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
    方法 表皮干细胞的在体标记:BrdU (5-bromo-2'-deoxyuridine)作为核苷酸类似物,在细胞周期的S期可以插入DNA 分子,从而标记增殖的细胞,由于表皮干细胞的慢周期性,BrdU 标记能在其核中滞留;腹腔注射,单次注射剂量50ug/g体重,注射间隔12h,共注射6次,总注射剂量300ug/g体重。SD大鼠创面制作:44日龄的BrdU 已标记30d的SD雌鼠脱毛后,以0.5cm 直径的角膜环钻为模具,在第二腰椎制作皮肤全层创面。药物干预创面愈合:伤口分别施加300ul的0.1M的PGE2 (prostaglandinE2)、furosemide分别增强和减弱电场,PBS为对照。施药间隔24h。分别于创面制作后3d、5d和7d取样固定,免疫组化检测表皮干细胞定位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GE2处理的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创面及创缘可见大量的BrdU阳性的表皮干细胞,furosemide处理的创面的肉芽组织不如前者明显,创面及创缘的表皮干细胞数少于前者。
    结论 通过调节创面生物电场,可以影响表皮干细胞的迁移,表现在PGE2能驱动表皮干细胞向创面迁移,参与肉芽组织的形成,促进创面愈合;而furosemide的作用与其相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