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力失衡对大鼠颈椎不同节段椎间盘退变影响的显微CT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第一作者:丁 寅

2013-07-30   我要说

丁 寅      姜 杰     周 剑     吴秀华    黄志平    陈建庭   朱青安

【摘要】 目的:评价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对C4~C7各节段终板磨损面积、椎间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终板磨损面积和椎间高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2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和对照组(10只)。对照组仅做皮肤切口;模型组大鼠横向切断颈背部肌肉以及韧带,制作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术后12周、18周、24周分三次取大鼠颈椎标本。标本取材后进行显微CT扫描以及番红O快绿染色。测量C4/5、C5/6、C6/7各个节段椎间高度,计算上述三个节段的终板磨损比例,并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应用SPSS 13.0比较不同组相同节段椎间盘的终板磨损率,椎间高度和退变评分,并分析终板磨损率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微CT扫描发现模型组术后12周各个节段软骨终板均出现明显的磨损,磨损主要位于终板的腹侧。颈椎节段越高,磨损程度越轻。术后18周、24周,模型组C5/6、C6/7软骨终板磨损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不同节段终板磨损率情况不同,其中C6/7节段明显大于C4/5节段(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软骨终板的形态学改变早期以磨损为主,晚期则出现了大量钙化。术后12周,模型组C5/6、C6/7椎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8周、24周时高度进一步下降。术后12周,模型组的各节段椎间盘退变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时,模型组C4/5退变评分为11.5±1.0分,C5/6为11.8±1.0分,C6/7为12.8±0.8分。不同节段椎间盘退变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C6/7椎间盘退变评分最高,明显大于C4/5、C5/6节段(P<0.05)。相关分析显示:终板磨损比例与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中C6/7终板磨损比例较大,椎间盘高度降低出现较早,组织学上椎间盘退变程度也较严重,是该模型椎间盘退变的主要节段。软骨终板的形态学改变与椎间高度的降低和椎间盘退变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