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旋股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钽棒植入治疗青壮年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分析
2013-08-02 文章来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赵德伟教授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e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一直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近些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呈现年轻化趋势,由于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日常生活中髋关节活动量较大,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因假体磨损、下沉、松动等使人工髋关节无法长期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必将面临翻修手术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保留股骨头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逐渐成熟的保头技术有效的延缓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且不会影响到日后的关节置换手术。因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保头治疗对青壮年患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普遍对于ARCO Ⅰ期的髓芯减压和ARCO IV期的关节成形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ARCO Ⅱ-Ⅲ期,各种针对ARCOⅡ-Ⅲ期的治疗由于分期、愈后评价和远期随访存在着诸多差异,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被广泛的接受。大多数学者提倡采用保留股骨头的方法延缓甚至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各种保头手术治疗方法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改变股骨头内的高压环境,使其压力降低;2.清除股骨头病变区域内坏死骨,诱导新骨形成;3.改善或者修复重建股骨头内血供;4.恢复股骨头的外形,为塌陷区域提供力学支。
2012年3月针对国内股骨头坏死疾病的诊疗现状,经过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显微修复学组及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缺损及骨坏死学组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对《股骨头坏死诊断占治疗的专家建议》的讨论、修改和补充,推出《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2012年版)。共识认为ARCOⅡ期:股骨头尚未塌陷的病例,建议采用髓芯减压术(干细胞移植或浓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带血运自体骨移植术、不带血运的骨移植术(15%<坏死体积<30%)。ARCOⅢa、Ⅲb期:建议采用各种带血运自体骨移植术。我院应用单纯旋股外侧升支髂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位置恒定,取材方便因此大大简化了手术的操作。切取的骨瓣本身存在血运,无需进行复杂的显微外科吻合,植入坏死去内既可加腾起塌陷区域,又可与周围血运建立起新的联系,修复坏死区。但单纯的骨瓣植入在支撑上存在缺陷。为了避免腾起的塌陷区再次出现塌陷,单纯的髂骨瓣转移术早期需要严格的卧床制动,卧床时间较髋关节置换长。
2007年钽金属棒进入我国。多孔钽金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介导骨生成的特性,其表面结构与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非常接近,孔隙率约为80%,与骨的结构较类似,承载生理应力,该结构使得软组织能够快速、牢靠地长入,起到支撑骨瓣及增强坏死区域再血管化和新骨生长作用。因此我们将钽棒应用于带血管蒂髂骨板移植术中。应用钽棒对骨瓣进行有力的支撑,降低了单纯骨瓣支撑力不足造成再次塌陷的风险,同时也可是患者早期下床行功能锻炼,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本组研究我们发现,骨瓣钽棒组与单纯骨瓣组相比,术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24小时VAS 疼痛评分及3 个月Harris 评分上未见显著差异。在术后6个月、12 个月及24 个月的Harris 评分中骨瓣钽棒组明显优于单纯骨瓣组。在末次随访时,所有骨瓣钽棒组患者未见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优良率93.3%。单纯骨瓣组患者出现2例股骨头再次塌陷,行关节置换术。随诊时钽棒组患者病变影像学分期稳定无进展,没有病例出现异常的骨密度。没有假体松动及放射性透光线的表现。这些结果显示假体尾部的螺纹使植入物获得了初期的稳定性,而且钽金属棒与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减轻了骨周围在生理状态下的潜在异常应力的可能性.因而较单纯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术可保证更加安全的早期功能锻炼三维步态分析结果表明,骨瓣钽棒组患者术后较术前的步长、步调、步频均有明显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患者的步态会逐渐趋于正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联合钽金属棒植入术适用于病变在ARCO分期lllb前的早中期ONFH患者,即在股骨头未塌陷或轻微塌陷的年轻患者中应用该术式疗效最为满意,与单纯骨瓣转移组比较已经显示了其在功能恢复及股骨头修复上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针对青壮年不同程度的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钽棒植入术临床功能评价成功率高,是保头治疗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