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最小限度临床重要差异

第一作者:王新伟

2013-10-10   我要说

     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常以发病率、死亡率、融合率等统计学方法来评价临床疗效。然而一个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可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健康的恢复没有丝毫意义。换而言之,对于一个接受脊柱融合手术的患者而言,相比于医生追求的骨性融合率,自身疼痛的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因此,能反映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的临床疗效评价问卷已逐渐取代传统的评价指标,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评价临床
疗效的手段,临床疗效问卷可以将患者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分数,将疗效量化,直观的体现疗效的变化。但问卷评分究竟发生多大的变化患者才认为治疗是有效的呢?
     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inimum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即是在此种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该定义最早由Jacschke等学者提出,指在不考虑副作用和成本的前提下,被患者认可的最小临床疗效评价问卷得分变化值。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克服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缺点,一旦评分变化达到了最小临床重要差异的阈值,则表示着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即使再给患者一次机会,其仍然会选择该项治疗。所有问卷得分变化大于最小临床重要差异的患者均被称为“有效者”,“有效者”在所有患者中的比例直接反应治疗的效果。

分享到: